[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民生 > 正文

百年制陶名村风光不再 唯有洪溪山夫妇俩仍坚守

zz.fjsen.com 2013-07-11 11:34   来源:东南早报 我来说两句

原标题:传统陶窑 夫妻坚守盆盆罐罐

做陶器时手要不断沾水,冬天时双手往往被冻得发红。

□早报记者 苏凯芳

通讯员 郑德鸿 文/图

漳州龙海市颜厝镇田址村一直是漳州制作陶器的传统基地,已有数百年的历史,生产的陶器在漳州占有相当的市场份额。上世纪80年代,村里还有4座陶窑,生产的钵罐花盆畅销各地,生意非常红火。但由于陶器制作劳动强度大,利润低,款式陈旧,上世纪90年代,在金属、塑料产品的冲击下,国营、集体陶器厂相继倒闭,田址村如今仅剩洪溪山夫妻俩还在坚持着。

做陶器不仅累,而且靠天吃饭,如果长时间下雨,陶坯就无法晒干。

洪溪山今年46岁,16岁时就在村里的陶窑学做陶器。陶器制作是将黏土粉碎后搅拌成泥料,放进石膏模里成型,等稍干时脱模,修整边缘再晒干,然后涂上釉入窑,在800℃至1000℃的高温下焙烧而成。早期制陶基本上是人工操作,有些陶器制作没使用模具,只是将泥料放在转盘上,用脚蹭着转盘,双手不断地将泥料挤扩,塑成所需的缸罐锅壶形状。虽然现在改用电机转动转盘,省去了用脚带动转盘,但一天做下来,仍非常累。做陶器时手要不断沾水,以免泥料粘手,如果是冬天,手经常被冻得发红。夏天气温高,入窑出窑时,因窑里空间狭窄,没有一人高,人在窑里,不一会儿就是一身汗水。另外,做陶器是靠天吃饭的活,如果长时间下雨,陶坯就无法晒干。

洪溪山舍不得放弃制陶,妻子与他一起坚守着。

现在洪溪山主要做饭锅、煲锅、药壶及民俗用品净炉、焚金盆等,销往漳州市区及龙海、南靖,这些产品属粗陶类,利润更低,外地陶器厂都不愿做。洪溪山夫妻俩平均一个月能焙烧3窑,扣除成本后,每窑可赚1000多元,算下来,一人一月也就2000元左右。虽然赚得不多,而且非常辛苦,但做了几十年的陶器,洪溪山舍不得放弃。这个行业原先会做的人都已经转行了,现在的年轻人更是无人愿意学,什么时候洪溪山也不做了,那田址村最后的陶窑也就成了历史。

如果洪溪山也不干了,田址村最后的陶窑将成历史。

  • 责任编辑:陈颖    标签: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