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探秘漳州达官贵人住处文川里
zz.fjsen.com 2013-11-28 09:03 来源:漳州新闻网 我来说两句
在“可园”的铁门外,不时有三三两两的人在门口张望,有摄影爱好者,也有来寻找古城回忆的人。“你看,从这走弯过去就是小姐楼,小时候常在那玩呢。”家住文川里的陈先生和两个街坊正兴致勃勃地聊着“可园”里面的小姐楼。 陈先生告诉记者,他住在文川里的另一条小巷,以前“可园”景致很漂亮,小时候拍照都要特地过来取景,已经有好久没有进去了,现在文川里要拆迁了,想和几个邻居在搬走之前再来看一眼。 记者敲开“可园”旁边的一座老宅的旁门,门里探出一个脑袋,一位七十多岁的老阿伯迎接我们。他姓郑,是个退休英语教师。“我就是在这里出生的,这是我们的祖宅,也说不清楚祖上什么时候开始在这住。据说祖上是个当官的,后来家道中落,卖了不少房子。‘可园’是个花园,原来景色很美,如今‘可园’是杨姓人家居住,大家也处得很融洽。”郑阿伯勾起了往昔的深深回忆。郑阿伯说,以前整栋楼都是姓郑的居住的,二三十户人家都是亲戚,现在就只剩下他和另一个亲戚住这,不少亲戚过世,还有些搬走了。他现在也是独居,女儿嫁了住在华元小区,每逢周六会带着孩子过来。 告别郑阿伯,我们小心翼翼爬上阁楼的木梯时,漫漫岁月,在这生活过的一代又一代人已将木楼梯的中间部分磨凹了下去,咯吱咯吱的声响仿佛述说着岁月的沧桑。 往外走去,家住文川里154号的81岁的杨阿珠(音)老人正在晒太阳。聊起“可园”,老人有些激动,杨阿婆告诉我们,她是在“可园”里出生的,后来嫁到了离“可园”不到30米的这个家,如今“可园”内生活的是她的嫂子一家。当年两家人只隔了一堵墙,现在围墙已拆,两家开门就能望见。81年来,“可园”一点一滴的变化,她都看在眼里,记在心底。 杨阿婆回忆说:“儿时的我们经常在园内玩耍,那有凉亭、假山、荷塘、石桥,还有小姐楼,我就是在那儿出生的。但很多都没有了,里面只散落着石板、石碑、柱础等遗物,石桥也断了。” 家住文川里的蔡仔金正和邻居闲谈,蔡仔金家距离“可园”只有十几米。说起这里的老建筑,几个街坊来了兴致。“这里原先是一个三进的大院,特别的是,这座宅子的正门有5扇门可供出入。”蔡仔金指着不远处露出的一个燕尾屋脊激动地说,据说原来是郑开禧的宅第,“门前有一对大石鼓,大埕都是用六七米长,近一米宽,30厘米厚的石条铺设的,可见主人的豪华气派,但后来宅子的大门毁了,大埕也没了。” 来到文川里130号,记者被眼前一排破旧的木栅栏所吸引。这就是曾经极为奢华的魏厝,从民间流传的“有魏家的富,没魏家的厝。”这句话便可想象它昔日的繁华。沿着宅子的侧面,记者进入魏厝,眼前的景象可谓别有洞天,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就连石台阶的棱角都有雕花。 进入右偏门,一对中年夫妻正忙着做饭,男子姓魏,今年60岁了,他说,自己在宅子里出生、长大,原来住着20多家姓魏的,剩下六七家而已,大都是外来人。“房子原先是四进院落,占地面积相当大,你看这门上一组组雕,没有一根铁钉,雕花全是嵌上去的。” 谈话间,市民江先生和老友都拿着相机专注地拍着照。江先生是芗城人,后来到外地工作生活了许多年,退休回到漳州,听说文川里要拆了,赶紧过来拍些照片,作为留念。江先生告诉记者,以前印象中的文川里就是九曲十八弯,一进来就找不着路了,因为同学家就住在这里,来过一次,之后也没有机会过来。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2013-11-28 ]文川里钱厝:晚清漳州首富的府第
- [ 2013-11-28 ]探访文川里古迹之钱厝:晚清漳州首富的府第
- [ 2013-11-28 ]探访文川里古迹之钱厝:晚清漳州首富的府第
- [ 2013-11-27 ]探访文川里古迹之魏宅:两个甬道 马夫抬轿分开走
- [ 2013-11-26 ]漳州版“三坊七巷”面临拆除 探访文川里古迹
- [ 2013-11-26 ]漳州版“三坊七巷”面临拆除 探访文川里古迹
- [ 2013-11-26 ]漳州版“三坊七巷”面临拆除 探访文川里古迹
- [ 2013-11-25 ]文川里探访历史古迹:纪晓岚的书 郑宅主人作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