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民生 > 正文

台商区祠堂六世同居 男女分居夫妻行房有“包间”

zz.fjsen.com 2013-12-05 09:46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2009年翻修后的陈家祠堂

2001年,要拆迁前的九牛拖车部分场景

东南网12月5日讯(海峡都市报记者 黄颖 文/图) 六世同居,最辉煌时,住的祖厝还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九牛拖车”格局。

今天要说的焦点话题,出自漳州市台商投资区霞屿村的陈氏家族。

起于明末清初的陈家人,代代相传一重磅消息:乾隆皇帝曾赐给他们一块“六世同居”的牌匾和风表。而这之中,又藏了哪些谜一样的坊间故事?

历经百年流转,到了2009年,祠堂被翻修,重新挂上“六世同居”的牌匾。上个月,又新立了一块“六世同居”石碑。

为何这么做?村里年轻一代人的想法是,要尽力找回这份遗落的历史,还原当年的风貌。另外,村民有意将2009年后翻修的祠堂,申报为文保单位。

【记者走访】

“六世同居”牌匾后人照乾隆笔迹写就

“六世同居”碑,就立在漳州台商投资区霞屿村的村民休闲广场一角。

这是今年10月,村民新立的。正面,“六世同居”四个大字赫然在目。左侧,还刻着“乾隆御笔”四个小小的字和一个方印。碑的背面,记载着“六世同居”的来历。

不远处,立着的是霞屿村的陈氏宗祠,祠堂大门上,挂着“六世同居”的匾。这四个字,与碑上四字一样,都是村民根据清朝乾隆皇帝留下的书法作品,拼凑翻拓过来的。

一块牌匾,为何要用乾隆皇帝的笔迹?

霞屿村主任陈煌联这么告诉我们的:

自小时候起,就听老一辈人口口相传,乾隆皇帝曾御赐给陈氏家族一块“六世同居”牌匾,还有风表。但是,牌匾和风表到今天都已不见踪影,谁也不知道真假。

后来,年轻一代翻查历史资料,竟然在史料中找到两条相关记载。于是,2009年,祠堂重建时,村民根据乾隆留下的书法作品,拼凑出了“六世同居”四个字,重新做了个牌匾。

在祠堂外面,立着一个旗杆,底座看起来比较旧。陈煌联说,以前流传下来的文物,老一辈人不注重,都拿去做其他用途了,在重建祠堂时,只找回一两块石头的构件。年轻一代也只能尽力去完善。

【老者回忆】

乾隆派钦差实地考察赐下“六世同居”牌匾

陈煌联说,族谱在上世纪70年代被毁。

根据老人回忆,霞屿村陈氏是由上店陈氏支脉分布到此,时间大约是明末清初。开基祖是陈义名、陈义逊、陈忠逊三兄弟。

三房陈忠逊嫡孙陈简正生五子:陈茂椿、陈茂桂、陈茂梅、陈茂柏、陈茂材。长兄陈茂椿,带领兄弟同心同德,艰辛创业。300余人和睦共处,六代人同居一家。

一传十,十传百,龙溪县府知道这事,称陈氏家族六世同居,当时在全国算得上是仅此一家,于是,就将这一情况传报漳州府。漳州府认为是地方一大喜事,转报福建省府,省道台将表彰呈奏朝廷。据传说:乾隆皇帝特派巡抚下江南实地考察,随身携山东凤梨一颗,传口谕赏赐。

巡抚回奏朝廷,皇帝传下圣旨御赐“六世同居”牌匾,风表一座,建于田里龙江城【今龙江村,以前的官道从龙江城过,风表就立于官道通往第二十九部(角美)的入口处】。

【史料证实】

《龙溪县志》和清人笔记都提到“六世同居”

老人的回忆,同时在《龙溪县志》和清人笔记《蕉轩随录》中得到印证。

《龙溪县志》乾隆卷之四记载:六世同居坊,在龙江乾隆十九年,为贡生陈茂椿题“六世同居”。

而清人方濬师(1830~1889)所写的《蕉轩随录》卷三“累世同居”中,就记载了乾隆年间,各地上奏的累世同居事迹。其中记载“福建巡抚陈宏谋题报漳州府贡生陈茂椿六世同居”。

据说,道光皇帝年间,再赐封“天下第一家”、“六世同居”风表两座,立于角美猪仔寮。两座风表均于1959年8月23日,被十二级的台风刮倒。老一辈人,都还曾见过。

【辉煌时刻】

重建祖厝现“九牛拖车”建筑格局

六世祖公传到四房坤山公。

据说,当时全族仅剩土地六十石左右(十斗为一石,三斗为一亩),却需养活400多人。

道光年间,“六世同居”重建,邀请来泉州洪和堂地理师。地理师说:六世地理应“九牛拖车”。

而这“九牛拖车”,说的是一种建筑格局:即建筑坐西向东,中间祖厝,左右两座大厝及两排护廊。左边三排大厝,每排大厝三座连排,每座建有四房一厅,与燕仔祠堂连接;右边四排大厝,每排大厝三座连排,每座四房一厅,与沙地大榕树脚连接,共计九排护廊,这就是“九牛”。祖厝后建两层石楼连排三座,石楼后建一排矮房,以供老人居住,这个建筑格局就是“九牛拖车”。

而这,也是六世同居家族最辉煌的时段。

【同居趣事】

男女平常分开住夫妻同居有专房

祖厝重建好了,那几百口人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又会是一幅怎样的图景?

听霞屿村村民陈绍年说,据祖上一代代传下来的说法,在六世同居时代,陈氏家族是男女分开住,即便是夫妻,也不住在一起。

平时,男人住在祠堂的一边,女人们集体住在祠堂的另一边,要行周公之礼时,有专门的房间,给夫妻同房用。多久同一次房,也有固定的次数。

至于为何将男女分开居住,原因现在不可考。

还有一现象,有意思。就是家里的厨房有好几个,散落在各处,每个人都固定到最近的一个厨房解决三餐问题,三餐之外的其他时段,厨房就不提供其他吃食了。平时的日用品,像蜡烛、灯油、针线等,也都统一购买,统一领取,每个人都有固定的量,超过这个量,只能自己另外想办法了。

而同居的历史,何时结束,也不可考了。不过传说,结束缘于两个小孩为了桌椅争吵,都说东西是他的。大家长认为,心已散,同居只能到此为止了,于是就分家了。

“九牛拖车”的盛景,在历时近两百年后,也随着城市的扩张,在2001年时被拆除。

2009年,村民意识到其中的历史意义,筹资46万元,在旧址上重建了“六世同居”祠堂。

□相关链接

权威说法:

六世同居,不同于六代同堂

累世同居是指在一个家庭里,一个祖先的子孙,几代甚至十几代,数百口以至数千口,同居共财地生活在一起。

累世同居,一般至少有五世同居、六世同居、七世同居,甚至九世、十世同居等。在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历朝均认为累世同居是家族和谐、孝道的大好表现,所以历代朝廷均会扶植累世同居大家庭,主要表现有精神上的褒奖,即对那些有影响的同居共财的大家庭,由皇帝发布诏令进行表彰,如赐匾额、恩荣建牌坊等。

“角美霞屿村的这个是属于‘六世同居’,‘六世同居’不等同于‘六代同堂’。”漳州龙海市政协文史委员陈忠杰说,六代同堂是指祖孙六代人均同时在世,而“六世同居”是指至今前后已有六代人共同生活在一起,没分过家。

  • 责任编辑:唐丽萍    标签: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