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民生 > 正文

漳州古城保护乏力开发慢 建议学乌镇以商养文

zz.fjsen.com 2014-01-03 09:34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千年古城区,是漳州历史和文化的精华之地
千年古城区,是漳州历史和文化的精华之地

东南网1月3日讯(海峡都市报记者周杨宁 朱加良 戴江海 文/图) 因为文川里欲拆除事件,古城保护与开发引起不少市民关注。

古城,无声地讲述了漳州上千年的风雨沧桑,有潜力成为另一个“三坊七巷”。但是,修缮保护乏力,缺少设施配套,也没有文化内容承载起耐人寻味的闽南风情,都让这个漳州历史文化的精华之地,显得有几分冷清。

古城的规划做了不少,但开发进度慢。为此,有微博达人和漳州市政协委员建议,可将古城推向市场,解决资金瓶颈,并包装原生态的老街历史和生活,引入老手艺、老民俗,学习乌镇、阳朔等地,以商养文,引导经营业态转型。

【现状】

无明确指示标志缺少展览内容

漳州古城的核心区是明清历史街区,大致范围东至新华南路,西至钟法路、新华西路、县前直街一线,北至南昌路,南至江滨路。这对漳州的市民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可想让初来乍到的外地游客轻松找到古城的位置,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不但在市区主干道上见不到显眼的方向标志,即便走到古城外围,也难觅指示牌。

目前,古城景区内的现有景点多为文物古迹,比如文庙、三世宰贰及尚书牌坊、府衙旧址等。走进这些景点,问题也不少。比如文庙,这座始建于宋朝,与南京文庙等并称全国“四大孔庙”的文化遗存,如今主体建筑犹存,但可供参观的除了恢弘的建筑本身外,只剩下庙内的两尊孔子雕塑。

国内不少城市的古城景区,除了历史遗存外,一般还有一些民俗类展馆,供游客参观、体验。这方面,漳州也想到了。2012年,为了增加古城区的民俗活动项目,漳州灯谜艺术博物馆从八卦楼搬到台湾路。不过,搬迁一年多来,灯谜艺术博物馆的日均游客最多仅几十人,有时甚至无人问津。对此,工作人员称,景区内标志不明显,不为人知。

香港路,原本不宽的道路被车辆占去了一个车道
香港路,原本不宽的道路被车辆占去了一个车道

业态低端无序缺少吸引力

从民国时期起,古城核心区的台湾路、香港路、延安南路等,就是漳州繁华地段,沿街骑楼下集聚不少商铺。经营到现在,这些街区的业态显得十分单一,大多数店铺缺乏漳州特色。其中,台湾路沿街开着一大批衣鞋店;延安南路、香港路的店铺则以自行车、藤制品、渔具、生活用品为主;修文路由于靠近小学,集聚不少文具店。

一名在台湾路经营漳州特产的店家称,一年多前,考虑到古城是市区一处重要景点,他将店面从厦门路搬到台湾路,“但一年下来,感觉生意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好”。

另外,游览古城,基本见不到民宿、旅馆等配套设施的影子。

【献计】

微博达人“镜头里说故事”:

老街故事可包装小吃也要引进来

漳州一旅行社老板何先生说,漳州古城没有作为宝贵的旅游资源加以开发,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政府不够重视。“规划做了一大堆,但是有没有落到实处?古城经常修一个大门、一条路就动辄好几个月,里面停车杂乱、卫生也不理想。”

微博达人“镜头里说故事”是摄影师,也是漳州广播电台一档旅游节目的主持人,他拍摄了大量古城照片。在他看来,政府部门对老街区的文化内涵理解不够,没有发现资源的独特性以及文化特点。“相关部门一直强调老街的历史,却没有具体的内容。其实,老街发生过的故事、住过的人、卖过的东西、走过的各种历史阶段,都是故事。”在他看来,这些故事也能成为古城区的卖点,关键看怎么来包装宣传。

除了历史故事外,“镜头里说故事”认为,古城区最珍贵的部分应该是人文,包括至今仍保持最原生态生活方式的老街居民,手工艺店、竹器店、传统生活用品店甚至瓷器店等,都是为了周围居民服务而存在的,这在其他地方是见不到的。这部分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也很有包装的空间。

旅游开发,自然少不了在“吃”上面做文章,“镜头里说故事”认为,可以把名小吃汇集到古城区来,“在当下这个旅游环境下,个人游越来越受青睐,来到古城,如果能在行走的旅途中,边观赏景点,边品尝小吃,可以成为漳州旅游拓展知名度、吸引更多游客的招牌”。

灯谜馆门前,轮胎干瘪的垃圾车随意停放
灯谜馆门前,轮胎干瘪的垃圾车随意停放

微博达人“黄大胖子”:

以商养文可行已有成功先例

微博达人“黄大胖子”对漳州古城十分了解。在他看来,古城无人问津,缺乏合理的商业化。这种商业化的模式不应该是简单的摆摊卖东西。漳州有很多名优特产,也有很多文化产业,应该把这些东西放进来,才能更好地以商养文。“试想一下,一个外地游客到了漳州古城区,可以方便地买到水仙花、片仔癀、八宝印泥、剪纸,吃到豆花卤面和龟粿,听到芗剧,看到木偶剧和傩舞,顺便了解这个城市的历史,是不是很赞?”

为了让游客体验到这一切,可以把居民楼改成旅馆客栈,游客住在老街区,在坊巷之间穿行拍照,晚上还可以去江滨路骑车、兜风、喝茶,整一个区域的旅游资源就盘活起来了。这样的开发思路,像乌镇、西塘、黄山老街、阳朔等都是这么做的,是有成功先例的。

漳州市政协常委郭伯龄:

吸引游客进来引导业态转型

对于现在漳州古城不吸引人、游客少、业态单一的现状,在古城生活了近20年的漳州市政协常委、民进漳州市委会专职副主委兼秘书长郭伯龄深有感触。他说,目前,古城面临的最大困境还是人流量上不去,如何引导游客走进古城、欣赏古城,并形成口碑,是今后有关部门要重点做的一项工作。

他认为,如果客流量能有保障,那么古城的业态自然而然会随市场优胜劣汰。同时,古城的手工业者也朝游客的需求转变。比如,竹编、藤编手工艺品,虽然不吸引人,但只要有了客流,他相信这些手工艺人也会自己探索如何转型。比如,编斗笠的,可以不做原来那么大,或者改变传统的样式,编成纪念品,或者让游客体验,这样也并非完全没有市场。

漳州市政协委员陈南漳:

把古城推向市场解决资金瓶颈

漳州市政协委员陈南漳一直关注古城的保护开发。在他看来,目前古城的保护开发进度太慢。

“年初都有相关的规划、计划,到年末看看,有没有完成制订的规划计划?”陈南漳说,建设进度太慢,政府部门总是说资金问题是瓶颈,那么有了瓶颈,是不是要想办法寻找突破口?缺乏资金,是不是要动脑筋,怎么来设法解决这笔建设资金?单单靠政府财政肯定不足,是不是应该考虑其他的融资模式、股份发展模式?

他认为,应该把古城作为旅游资源的开发投向市场,招商引资,解决资金问题,建设完成后,引入市场营销策略,成为下一个“三坊七巷”只是时间问题。

【部门】

将按规划推进

引进文化项目

漳州历史街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称,去年9月,《漳州古城保护与有机更新规划设计》已获漳州市政府批复。漳州古城规划的总体格局为“一核、一环、两翼、四片”,保护和建设控制地带总面积约63.3公顷。按照规划,古城景区将突出保持“老街情、慢生活、闽南味、民国风”核心特色,目标定位为打造集文化、旅游、生活、创业于一体的国际文化旅游综合体。

比如,规划提出,北京路将以温泉资源为主,形成娱乐休闲业态。重点开发温泉度假酒店、温泉民宿、温泉特色餐饮等业态,打造温泉度假商务区。

上述人士称,今年古城的开发建设大体上还是会依照规划进行,一些细节可能会有所变动。像温泉项目,由于项目开发涉及大量拆迁,今年内很可能无法开展。

古城规划虽然无法一步到位,但提升古城的形象和文化品位工作却迫在眉睫。上述负责人介绍,目前已经有剪纸、刺绣、徐竹初木偶、晓风书屋等民俗、文化项目入驻府埕地段,还有不少好的项目正在洽谈中。

  • 责任编辑:唐丽萍    标签: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