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民生 > 正文

东山元老级补网师傅的“网上生活” 补网至今40年

zz.fjsen.com 2014-02-10 17:13   来源:漳州新闻网 我来说两句

曾荣蒂师傅在加工渔网

风景秀丽的南门湾位于东山岛铜陵镇。南门湾海堤边水泥埕上,有一位补网师傅领着一群渔家女在补渔网,那枣红色的网叶,墨绿色的网纲,渔家女的衣服装饰及其头上漂亮的竹笠,组成一道富有海岛特色的美丽风景。昨日,在这迷人的地方,笔者采访了领头的补网师傅曾荣蒂。

善于用心的补网师

曾荣蒂师傅今年65岁,家中几代人都是讨海人:祖父、曾祖父是著名的船老大,父亲曾阿怒是东山岛著名的补网师傅,曾荣蒂17岁下海捕鱼,25岁向父亲学补网、张网技术,至今40年,可谓元老级补网师傅了。

在补网师群体中,曾荣蒂是一个善于用心的人,这是他的与众不同处。因为有多年当渔民的经历,对渔网的实际应用有较多了解,当上补网师傅后,曾荣蒂对手中的渔网有一份与别人不一样的亲近感。在多年补网生涯中,他到过很多地方,每到一处,都善于将别人的东西与自己进行对比,从中吸取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比如广东海门、港口一带补网师用的是剪刀,东山岛补网师都用一种老一辈传下来的补网刀,他通过观察比较,认为还是用老一辈传下来的补网刀好处多,用这种刀割网干净利索,速度快;按照传统说法,补网刀带在身上,还有辟邪防身的作用。又比如厦门补网师认为在渔网上用白布条不吉利,找到网叶破损处就用红布条结扎在破损处防止漏点。曾荣蒂不信邪,认为白色比红色醒目,改用白布条结扎。

曾荣蒂师傅很健谈,他一边干活,一边接受笔者采访。问起渔网破损的原因,他总结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当渔网网住大鱼群时,没有及时收口,结果进入网中的鱼过多,渔网被鱼儿撑破;一种是碰上当地渔民叫“黑旗牌”的海豚。这种“黑旗牌”海豚非常狡猾,它们在夜里看到有渔船亮着灯在诱捕鱼群,就成群结队跟在渔船后面,伺机而动。曾荣蒂在下海捕鱼时,曾经看到一群海豚跟着他们的渔船好几海里,直到渔船到达渔场,下网把鱼群网住了,马上成群结对扑到渔网旁边来,用长满牙齿的长嘴把渔网咬破,然后饱餐一顿逃出渔网的鱼。曾师傅不无夸张地说,渔民最怕的就是碰上“黑旗牌”,每次碰上,渔网都被咬得面目全非,一张破损的渔网要“100个人补100天才能补好”;第三种是现在的鱼儿都学乖了,为保护自身安全,经常躲在海底多礁石的海区,渔民在这种海区捕鱼时,渔网经常被礁石挂住,把渔网拖破,这是对渔网损害最严重的一种原因。曾师傅指着手中加工的渔网说,这张网长、宽约250-260米,网深160米左右,因为被礁石挂住了,破得比较厉害,单独使用已不可能,现在正准备把两张网拼成一张。做这种工作,经验很重要,所以渔船“头家”请他来帮忙。

学人之长助己成功

曾荣蒂介绍说,渔船出海捕鱼离不开渔网。渔网不管大小,下水前都要请补网师傅把一片一片的网叶组装成一张能使用的网,这种工作本地话叫“张网”。补网师傅“张网”的“手路”好坏,直接关系到渔业生产效果。也就是说,渔业收成好坏,渔网的作用非常重要。张网“手路”好的渔网把鱼捕上水,倒进船舱,鱼儿不挂网,渔网破损的地方少;如果“张网”的“手路”不好,渔网破损的地方多,鱼儿容易挂网,就会大大影响捕获效果。

在多年补网工作中,曾荣蒂接触过厦门、龙海、浯屿、广东等地的形制不同、各有特色的渔网,留心观察,发现很多渔网在“张网”手法上有细微的变化。凭经验,曾荣蒂知道这种变化绝非偶然,于是每次补网时,他都会询问船老大“这张网好不好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他就将这张网的每一个细节记在心里,比如渔网的“上纲”和“下纲”的比例、网叶连接在“网纲”上的跨度有多大、“上纲”的塑料浮标和“下纲”的铅坠怎样挂,为什么这张网要这样设计,对实际生产会有什么影响等等。时间一久,掌握的第一手资料多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善于吸取他人长处的曾荣蒂后来自己经营一个渔网作坊,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用在实际工作中,获得渔民的赞赏。他告诉笔者:在他开渔网作坊的10多年中,每次“张网”,他都要先画好详细的网图,对每一个细节进行反复推敲,然后再动手“张网”。10多年来,前来交易的渔民对他“张”的网满意率达到百分之百,从来没有被渔民退过货。特别是捕沙溜鱼的渔网,他的“张网”技术是东山岛最出色的。他解释说:沙溜鱼一般栖息在海底深处,渔民下网捕沙溜鱼,渔网要沉到海底。他张的“沙溜网”下海时网尾上浮,避免了网尾在海底拖动时容易破损的危险,故冬天捕沙溜鱼的季节一到,很多渔船都向他定制“沙溜网”,最多时有50多艘渔船成为他的固定顾客,一年中能卖出数百张网。

将压箱底的东西倒出来

采访中,曾荣蒂向笔者透露了多年积累的压箱底的“张网”诀窍。他说,牵网的网好不好用,关键在“收网目”。所谓“收网目”,就是将一张网口有100多米宽的大网,通过逐渐减少网目数量,收拢到网尾时变成只有10至20米宽的桶形网。网目收得好,网叶不容易破损、少挂鱼,生产效率自然就提高。反之,网叶就容易破损,鱼儿从破孔处逃出去,产量就会大大打折。曾荣蒂在多年补网、张网工作中,总结出一套非常有效的手法。比如牵网的网叶挂在网纲的距离,每个结扎处距离5厘米就不如5.5厘米好用,这只是一个很微小的变化,很多人不懂得这个诀窍。

另外,张网时,渔网中间部分俗叫“中肚”的地方,在收网目时要少收一点,让“中肚”变得“肥”一点;渔网两边网头处(俗叫“站头尾”)要收得“瘦”一点,这样的网在生产中不但好用,而且不容易破损。这都是他多年积累的“秘诀”,以前曾有很多人向他请教他都没有说出来。现在老了,不再“张网”了,将压箱底的东西倒出来贡献给后人吧。

铜陵镇是闽南著名渔区,三分之一的人口以海为生,渔业成为铜陵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渔业生产离不开每天在海边吹风晒日的补网人。补网师傅,撑起渔业一片天。 ⊙黄炳钦文/图

 

  • 责任编辑:唐丽萍    标签: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