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地图记录了漳州很多老地名及一些已经消失的古建筑

冯水国向导报记者细说着图中显示的漳州老地名及消失的古建筑
东南网2月28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 林晓琪/文 张伟华/图) 如今,买一幅地图并非难事,但在四五十年前,可就没那么简单了。
上世纪60年代,因有家不能回,思乡心切,在台湾的老漳州人手工绘制了一张《龙溪街道图》。他们凭着记忆,一个地点一个地点地添加,凝聚了众多在台老漳州人的记忆,更凝聚了他们共同的思乡情怀。
颇具价值的是,这张地图还记录了很多漳州老地名及一些消失的古建筑,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思念家乡 提议绘龙溪地图
这张地图是由台湾台北市龙溪同乡会成员手工绘制的。
漳州市文史学者庄宗沛说,他的父亲也是龙溪同乡会的成员之一,21世纪以来,他好几次去台湾探望父亲,每每和漳州老乡聚会,都会听他们谈及思乡之情及这张凝聚乡情的手工绘制地图的诞生过程。
庄宗沛说,上世纪60年代,蒋介石“反攻大陆”的声音越来越微弱,“台独”谣言悄然流布,老一辈担心儿孙忘祖忘乡,故而同乡会应运而生。1966年1月30日,在77岁高龄的漳州林有壬先生(前龙溪中学校长)的号召下,龙溪同乡会成立,很多旅台老漳州人经常聚在一块,话家常,追忆漳州往昔轶闻趣事。
这时,有人提议,龙溪同乡会应当有一幅龙溪地图,以解思乡之情,也让下一代漳州人记住漳州的模样。当时,这一好建议难倒了不少人。不过,一个叫王乾造的有心人悄悄开始行动。
一张地图 凝聚多少思乡情
王乾造是一名老漳州,离开家乡后,心中总是萦绕着漳州城的东西南北,口中经常念念有词,东桥亭、八卦楼、马道底、洋筠仔大山……听到有人提议绘制家乡的地图后,他一回家就马上绘制起《龙溪街道图》。
王乾造以中山公园为中心,先用方框定位,再凭记忆向周边扩展,马坪街、东坂后、公府街、鱼头庙等地名、街道一个一个地标出来。由于比例不准确,有时突然又想到一个地名,补不进去,只得重新画一张,有时思绪打开,涂涂描描到天亮,就这样改来改去,费了几十天时间。
一个多月后,王乾造带着草图到龙溪同乡会征求意见,乡亲们一看都惊叫起来,连声称赞。乡亲们细细端详后,又凭着各自记忆,冒出了一大堆地名,一会儿补上一个“断蛙池”,一会儿添上一个“步武街”……王乾造一一记录下来后,又重改重画,又忙碌了10多天。
定稿那一天,龙溪同乡会像过节一样热闹,大伙都争着看家乡地图,看看自家老屋在哪里,甚至有人看着看着,眼泪夺眶而出,游子的心情显露无遗。
因当时没有复印机,国民党当局控制很严,交付印刷不容易,而讨要地图者又很多,王乾造只能用手工一张一张地描。拿到地图的老乡都十分高兴,很多人拿回家后悬挂在客厅的中堂。
思乡地图 有一定史料价值
细看这张地图,这里还记录了不少漳州老地名及一些已消失的老建筑哦!
漳州市政协文史研究工作者冯水国说,该地图中标识有一座旧桥、一座新桥,这两座桥至今保留在老漳州人记忆中。旧桥就是指现在的“中山桥”,新桥指东新桥,位于现战备大桥南面,2002年东新桥被运沙船撞击成危桥后拆除。
冯水国说,从地图上可看出,现在的延安南路,以前分为3段,分别为道口街、马坪街、断娃池,马道底所在位置就是现在的胜利公园,以前的崇正中学变成了现在的漳州市机关幼儿园等。
冯水国说,这张地图不仅体现了旅台老漳州人的思乡情怀,还对研究漳州历史有一定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