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福建新闻 > 正文

结婚77年九旬老夫妇相爱如初长寿秘诀:脾气好

zz.fjsen.com 2014-03-17 09:26   来源: 我来说两句

谢巧莲与黄锦渊

结婚时的床保存完好

 

  福州新闻网讯77年,是他们结婚的时间;22年,是他们分居的日子。在闽清县云龙乡台鼎村,九旬老人谢巧莲和黄锦渊相敬如宾的故事在坊间传为美谈。

 

  15日,记者走近这对夫妇,听他们讲述爱情故事和长寿秘诀。

 

  结婚前没见过面

 

  尽管已是93岁高龄,满头银发的谢巧莲除了耳背外,精神矍铄,思维清晰,记忆力较好。

 

  “这个木箱和这把木椅斗,是77年前的陪嫁。”在一间百年老宅里,谢巧莲向记者介绍道。记者看到,这2件东西保存完好,只是红色油漆有些脱落。屋内还有一张当年结婚时男方订制的1.3米宽的木床,是清末民初常见的“架子床”,配有龙凤、鲜花等精美浮雕,保存也十分完好。

 

  说起70多年前的婚事,谢巧莲娓娓道来。

 

  1921年农历六月二十七,谢巧莲出生在闽清县白樟镇下炉村。5岁时父亲因病去世,母亲随后改嫁,她与妹妹便跟着年迈的祖母许氏一起生活,如今91岁的妹妹也健在。谢巧莲家的前门与村小学的后门相对。1936年下半年,一位在村小学教书的女教员见她每天帮奶奶忙里忙外,十分勤劳,于想将堂弟黄锦渊介绍给她。

 

  黄锦渊家在10公里开外的云龙乡台鼎村,比她大3岁,父亲在村里开一间杂货铺,他在店里当伙计。谢巧莲听了女教员的介绍,既没有反对,也没有同意,只是害羞地跑开了。随后,教员又向谢巧莲的祖母提亲,许氏十分赞同,于是通过媒人“旺旺嫂”做媒,2人喜结连理。

 

  结婚的日子定在1937年农历七月二十九。“我头上盖着红头巾,用轿子抬过去的。”谢巧莲停了停,风趣地说,“结婚前,我们两人从未见过。到他家中午时分拜过堂才见到。要是谁把新郎换了,我都不知道,好在他长得还行!”

 

  分居22年仍恩爱如初

 

  结婚77年,黄锦渊与谢巧莲分居达22年,感情并未因分居而淡化。

 

  上世纪五十年代,因杂货铺归公,黄锦渊改行务农。1957年,为了养家糊口,黄锦渊前往南平打工,适逢南平水泥厂建厂,他在建筑工地当搬运工。工厂建成投产后,他被招收为正式工人,依然当搬运工。

 

  当搬运工干的是力气活,相当辛苦,但在农村长大的黄锦渊从小吃苦耐劳,踏实肯干,月薪80元,这在当时是不小的一笔收入。除了伙食费,他存一部分,然后每月寄20元回家给谢巧莲和儿女们当生活费,等过年了,再带几百元回去。日子过得还不错。

 

  问起2人的相处之道,谢巧莲笑着说,由于丈夫一年难得回来一两次,他们久别胜新婚,想吵架也吵不起来。回来后见我一个人带着几个孩子很辛苦,还要参加生产队的劳动,他显得十分愧疚,就帮着干这干那。

 

  不过,夫妻之间偶尔也会因琐事争吵。“我有时候声音大一点,她不理我就是了,但我从不动手,她也是!”黄锦渊说。

 

  77年,夫妇俩有何相处“秘方”?谢巧莲笑着说:“哪有什么秘方,就是平淡地过。我们当初互相答应嫁娶的,哪能像现在这样说离就离!”

 

  生在那个年代,“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在谢巧莲心中已经扎根。她说,夫妻要做到和睦相处,女方在家里好好操持家,男方则一定要到外面去赚钱养家。不然生活不下去,肯定吵架,经常吵,感情自然就不好了。

 

  长寿“秘方”:夫妇脾气好,儿女尽孝道

 

  夫妇俩均九旬高龄,这在全市都十分少见。问及他们的长寿“秘诀”,两位老人将记者带到餐桌边说,这是午饭,十分清淡,一个青菜,一点肉泥蒸豆腐,一个白菜粉干汤,一盘炒白萝卜。

 

  老人住在老宅,但与紧邻不到50米外的大儿子黄杰明一起生活。黄杰明说,父母喜欢吃青菜,不能太油腻。这些年来,父母从未生过大病。母亲82岁时,不慎摔倒,腰椎受伤,造成粉粹性骨折,卧床3年,后来通过老中医用草药治疗,又恢复了健康。黄锦渊70多岁时脸上和手上开始长白斑,但身体很好。

 

  “我们两个脾气都好,儿女们又孝顺,我们才这么长寿!”黄锦渊向记者透露说。

 

  黄杰明说,父母从小就教导儿女们,不能去赌,要做个老实人,靠自己的劳动赚钱,不能不劳而获,也不能投机取巧。

 

  谢巧莲说,这几年,县、乡、村对他们十分关心。每年过年过节,各级领导都会前来看望慰问。去年重阳节,村里还给他们俩每人发了500元慰问金。陪同采访的云龙乡老人协会会长卓友煜看到2位老人“耳背”,决定分别为他们送上助听器,老人连连道谢。

  • 责任编辑:王佳佳    标签: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