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牌坊已比从前矮了两米多
上世纪70年代
东南网3月28日讯(海峡都市报记者 郑娟娟 戴江海 通讯员 许初鸣 文/图) 一座气势恢宏的老牌坊,立于蓝田开发区一家食品厂内。遗憾的是,牌坊上未留任何文字。无数路人、摄影爱好者来此,不禁好奇,它的主人是谁,曾有过怎样的荣耀,得赐此坊?
这也是漳州不少文史学者、文物爱好者心中的谜。而现在,谜底揭开了——一位有名的七旬摄影家,用一组旧照片,讲出了牌坊背后的故事。那是一段关于“父子先后高中科第”的往事。
【一个谜团】
书稿中它被叫“佚名坊”
这座牌坊引起注意,源于一本书。几年前,漳州市人大常委会主持编纂《漳州老牌坊》一书,初稿中把这座牌坊叫做“佚名坊”。
虽然石牌坊保留还算完整,但没有一字,实在令人不解。漳州市闽南文化研究会理事许初鸣,曾多次走访附近村民,但没有结果。
“坊额上的龙凤牌缺失了,坊柱上也没有镌刻任何文字,”许初鸣说,翻阅《漳州府志》,上面记载的牌坊地方位,曾推测其可能是科第传芳坊,也可能是贞洁坊,但都没有足够的证据。
【一次偶然】
七旬摄影师黑白旧照解谜
就在该石牌坊书稿被打上问号时,有位老人看到了。他笑言“这不用打问号了,我拍过它早期的照片,一看便知”。
说话的是70多岁的谢伟中,他是漳州较有名气的民俗摄影家,也是一位文物爱好者。当时,谢老正在市图书馆看工作人员校对书稿。
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谢老曾在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90年代、2000年后,先后拍过这座牌坊多次。
前天下午,我们看到了这组照片:
最早拍于上世纪70年代的黑白照片,是石牌坊的正面照,背景为云洞岩,牌柱下草木丛生。牌坊的正中间,坊额健在,上面的字隐约可见“科第传芳”四字,是赐给明朝曾逸父子俩的;
上世纪80年代的照片,石牌坊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意境古朴,牌额仍在;
上世纪90年代,彩照中的石牌坊显得荒凉许多,牌上空荡荡的,已不见牌额;
上世纪80年代
上世纪90年代,周围开始建厂
最新的牌坊照,石牌坊立于草坪中,后面是一堵白墙。谢老说,新照就是在食品厂内拍的,位于龙文区蓝田镇西坑村西璞社内。建厂前,这里是村里的田埂路,周围是一片农田。
前天下午,记者来到牌坊处。经现场测量,石牌坊宽7.6米,高约6.5米,为双柱方形单门,三层牌坊并没有照片中那样高大。
“建厂时地面至少加高了2米多,”谢老解释,当时看牌坊得抬头。而牌坊背后的高墙外,也已无法再看到云洞岩。
【一段历史】
残缺牌额讲述曾氏父子中第成就
离牌坊不远的西坑村西璞社,有座曾氏宗祠。记者多番打听,有一块残缺的牌额竟在宗祠内。
村内80岁高龄的曾棋亮,也是文史专家。他带我们进了宗祠,只见一块缺了“芳”字的牌额就躺在院内。牌匾左书“赐进士第工部员外郎曾逸子正德丙子科……”右书“巡按福建监察御史简霄分……”
曾老说,牌坊原是正反两面相同的龙凤牌,20多年前被人偷去一块。可能是盗贼不小心摔在地上摔裂了,觉得没价值了,就只搬走另外一块完整的。
断掉的“科第传芳”
而宗祠内,房梁与屋顶连接处,有多块雕刻精美的“斗拱”。许初鸣说,“在过去,要祖上有当官,才能有这么气派的建筑风格”。
就在村子的社庙旁,一棵长势苍郁的大榕树下,一座半圆拱形的墓碑,就是曾逸之墓。
至此,老照片揭开了主人曾逸父子先后中第的事迹。
《漳州府志》卷五明确记载:“科第传芳坊,为进士曾逸、子举人曾沂立”。而卷三十有曾逸的小传:“曾逸,字世超,龙溪人,成化丁未(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进士,授工部主事,升员外郎,治张秋河及兴钱塘水利皆有功,复上疏言便宜远计,刘尚书璋深器重之,后以养病归,丁母忧,未几卒。逸恬于仕进,家甚贫,居乡谦谨,人咸爱敬之。子沂,举人,英山知县。”
曾老说,曾氏宗祠内,原还有曾逸的“进士”牌匾,和曾沂的“文魁”牌匾,但都已废了。
“父亲高中进士,儿子中了举人,这个牌坊就是歌颂父子俩的科第成就”,许初鸣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