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殡仪馆火化师一天工作记录:离死亡最近的人

zz.fjsen.com  2014-04-03 10:58:46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焚烧遗体时,锅炉产生近千度的高温


  

高温工作。张师傅说,焚烧遗体时,锅炉产生近千度的高温,而对着灼眼火光,他们只能戴着墨镜

张师傅说,工作中,没有微笑,是对逝者的敬畏
平静。张师傅说,工作中,没有微笑,是对逝者的敬畏

东南网4月3日讯(海峡都市报记者周杨宁 白志强 文/图) 了解殡仪馆火化师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了解这群离死亡最近的人。

他们,不能对人笑。

他们,不能说再见。

他们,其实很孤独。

用他们的话说,他们的世界几乎就“定”在一个两三百平方米的车间里,这里总是炽热高温、烟雾缭绕、火光跳跃。

这个车间里,他们送逝者走完最后一程。世人叫他们火化工。

但走近他们却发现,他们的工作不是机械的劳力活,而是需要技术,也需要道德,尊称“火化师”,一点不为过。

火化师的生活,讳莫如深,却写着艰辛。

清明将至,我们用自己平凡的一天,记录了看似隐秘的他们的不平凡一天。

离死亡最近的人

殡仪馆内最核心的一部分,是一个两三百平方米的火化间,而送逝者走完最后一程的,是4名火化师。送他们最后一程时,都视他们为亲人。

前天上午,漳州市殡仪馆火化间,按照约定的时间,当天第一具遗体会在10点半送到。

做完开工前的检查电路、高炉、燃料等准备工作后,有点闲暇,火化师吴师傅招呼我们喝茶。看着火化师们的衣着、面庞和双手,都很干净,最初犹豫的我,最终喝了茶。

“你胆子很大,很多人不敢在我们这喝茶,这里面的东西不敢碰,即便是死者的家属。”吴师傅说,他们自己早已克服了最害怕的阶段,现在已然习惯。

每位火化师,都是由接尸员当起,也是在那时,他们克服了恐惧。

14年前,吴师傅32岁,从漳州玻璃厂下岗,有人介绍他到殡仪馆工作,那时,工资尚可,迫于生存压力,他去了。

第一次和同事去接尸,是一起凶杀案的死者,当时,人已死了好几天,身体已腐烂,还长出尸虫,吴师傅当场吐了,过后的一段时间里,他一直不敢吃肉。“我那时就想放弃了,看都觉得害怕,何况去抬?但那时要养家,就想着,要不咬咬牙再坚持一下。”

这时,前辈传授了他秘诀。“他们告诉我,无论是什么样的死者,都把他想象成自己的亲人,尊敬他,这样自然不会害怕。”

慢慢地,手术台上、高速路上、九龙江里、高楼楼底、车轮下逝去的生命……送他们最后一程时,吴师傅都视他们为亲人。

送别时对逝者的敬畏

火化间的前堂,家属或是悲恸大哭,或是凝视默哀……

而把遗体送入火化炉前,火化师会要求家属最后鞠一个躬。其间,火化师不能微笑,不能道别,因为,他们敬畏逝者,尊重生者。

10点半左右,第一具遗体送达。

看上去,这是个大家族,几十名亲属在前堂,悲痛欲绝,送别仪式后,棺材被送入火化炉。

一旁的张师傅,面无表情,不过,他的眼神里,有几分凝重。他示意家属站好,给眼前的逝者鞠个躬,最后道个别。

张师傅说,看着家属与亲人最后的告别,他们也会想象着,死者生前有过什么经历,他们是否过得开心?

张师傅19岁到殡仪馆工作,已看了36年的痛哭与道别。他说,不管逝者生前如何,他们走到这里,最后都是一样的,也就什么都看开了。“送入火化间以后,什么都没有了,所以我们的心态都很好,没有什么值得不开心的,生前一定要珍惜,一定要对身边的人好。”

有的家属鞠完躬,要离开时,会上前与火化师告别。

火化师们还得自己修锅炉,内部温度往往有五六十度
维修。火化师们还得自己修锅炉,内部温度往往有五六十度

火化好,火化师扒出骨灰,来回推分,等它冷却
冷却。火化好,火化师扒出骨灰,来回推分,等它冷却

不过,火化师从不和家属说再见。“这是不吉利的。”张师傅说,他们只能跟家属点点头,祝福家属平安、顺利,就算是告别了。

除了这,他们还不能有笑容,即便是微笑。“来到这里的家属,都是悲伤的,我们要照顾他们的情绪,当然,除了尊重家属,也是对逝者的敬畏。”

工作了几十年,张师傅很少笑过,现在即便遇到开心的事,笑起来也不自然。

高温火化下的小心忙碌

中午开始,是火化师最忙的时候。

整个火化车间,温度骤升。他们站在高炉前,直视着灼眼的火焰。精熟流程,差不多45分钟一个周期,送走逝去的生命。

当天,有37具遗体到漳州殡仪馆预约火化。

由于漳州当地办丧事,多在中午前完成,因此,中午时分是火化间最忙的时候。

五个火化高炉同时开启,这个两三百平方米大、十余米高的车间里,温度骤升。“炉里有1000多度,一到夏天,如果5个炉同时作业,车间温度时常达到50多度,风扇吹出来的风,也是热的。”

遗体放在一硬纸皮做的棺材里,送入高炉里火化,大约10分钟后,火化师会打开一A4纸大小的锅炉门,拿着一根近两米长的铁棍,把遗体之外的一些陪葬品等杂物扒除。又过10分钟,火化师再次打开锅炉门,翻动遗体,把边缘部位集中到锅炉的中间位置烧化。

而每隔10分钟左右,火化师都要重复这样的动作。

每次打开锅炉门,火化师一般会戴上墨镜,因为,炉里的火焰实在太灼眼。站在一旁,我能听见炉火发出的咝咝声,能闻到一股燃烧的异味。

张师傅咳嗽了几声,点了一根烟。“我们每个同事工作时都抽烟,因为有时味道很呛,很难受,”而长期在烟尘下作业,火化师都长期咳嗽。

直到45分钟后,遗体已燃尽。火化师拿着铁棍,从炉里小心翼翼地把骨灰扒出来,又上下左右检查了几遍,确认炉里的骨灰扒得干净。

又是一个10分钟,骨灰冷却,火化师开始装骨灰,徒手捡出头、手、脚不同部位的骸骨,装盒时,他们小心翼翼,把脚部的骸骨放在最下部,然后是手部,头部的放在最上面。“这样的摆放法,是按照当地的风俗来,才能让死者走好。我们用手捡,不用夹子不戴手套,也是对死者的敬重。死亡是一件平等的事情,不论他生前是达官贵人、平民百姓还是罪犯。”吴师傅说,最后盖上盒盖,交到家属手中,他们算是正式送完一个生命走完最后一程。

他们的付出,有时也会让家属误解。“有的家属说,我父亲有镶金牙、入殓时还戴着金戒指,怎么骨灰里找不到,私吞了?我们一开始也会觉得不是滋味,但一想到家属的悲伤,我们就会收起脾气,好好解释,1000多度的高温,金饰等都熔化在里面了,还不信的话,就带他们到车间看。”

低酬劳背后的多面手

4位火化师的酬劳不高,不得不身兼数职,是维修工,又是化妆师,确保每月能有3000多元的工资。

这一薪资水平,近10年来都没涨过。

每送完一个生命,火化师获取的报酬是4.5元。

漳州芗城、龙文、华安、平和部分乡镇的遗体,都会送到这里来火化,一年大约是6000具。

火化师们都承担了维修师傅的工作,平时冰柜、火化炉等设备坏了,他们都要自己动手修。吴师傅说,他们要学习这些机器的构造原理,研究线路走向,哪里坏了,才能“对症下药”。

火化师根据不同部位,把骸骨装盒
整装。火化师根据不同部位,把骸骨装盒

蔡师傅把骨灰盒递给窗外的逝者家属,完成最后的送别
递送。蔡师傅把骨灰盒递给窗外的逝者家属,完成最后的送别

“冰柜坏了是小事,最怕就是火化炉坏了,修起来非常麻烦,平时炉里温度1000多度,要等它冷却两天,降到60多度,我们从进遗体的那个地方爬进去,趴在炉里修,换零件,大概进去15分钟就要出来,换另一个人进去继续修,”对于一般的闽南人来说,趴在“焚烧死人”的地方作业,那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蔡师傅说,这样的事情,他们走到今天,早就没有任何的心理阴影了。而这样的事情,他也做了二三十年。

4位师傅都能给遗体化妆。

尤其是张师傅,他还通过了省民政厅的相关考试。并不是所有的遗体都要求化妆,一般是应家属的要求。一般的遗体化妆,他们帮死者剃须、梳头、换装、涂粉、涂腮红、口红。这些,都要有技巧,选的化妆品颜色、上色手法都有讲究,要让死者看起来安静、祥和。

如果是意外事故丧生的遗体,要缝合、清洗之后再化妆,难度就大些。

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

火化师的生活,很简单,家和殡仪馆,两点一线。也许,是这份职业给他们贴上了“不吉利”的标符,于是,他们几乎没有朋友。他们说,其实很孤独,但选了这条路,从最初的无奈,到而今是热爱。

工作之外,火化师的生活,其实很简单。

在闽南大多数人的眼里,他们天天接触死人,“不吉利”、“不干净”。

吴师傅说,他到殡仪馆工作后,以前的同事、朋友也渐渐疏远他了。起初,他是一个爱热闹的人,如今,他也不去串门,生怕人家介意。每天回到家,独自泡茶,独自看电视,独自到顶楼看风景,越来越孤僻。

张师傅说,他基本上没有朋友,平时有往来的,大多是殡仪馆的同事,亲戚也不怎么来往,过年不能去拜年,亲友结婚都托人送红包。而家里的孩子,也不敢带同学来家里,怕同学知道父亲是干这一行的,以后没人跟他来往。

吴师傅回家后,都会在19楼楼顶看看风景
放松。吴师傅回家后,都会在19楼楼顶看看风景

也许,这还不是最尴尬的。

火化师连找对象,也会遇到“麻烦”。

4位火化师里,年纪最小的蔡师傅,35岁,临近30岁时,还没找到对象,对方一听他的职业,望而却步。后来,谈了一个姑娘,彼此印象都挺好,可对方还是介意他的职业。再后来,吴师傅多番开导,这门亲事才成了。

他们也想过换工作。

“走上这条路,没有其他路可以选了。”吴师傅说,重新找工作,人家一知道他们之前干什么的,就不会录用他们了。

但一部电影,改变了他们的想法,那是日本电影《入殓师》。

“里面的生活,就是我们的写照,有太多不为人知的心酸,我们每个人都看了,看完之后,我们觉得我们的工作是有意义的,是充满爱心的。”吴师傅说,这份工作,从最初的无奈,到而今是热爱。

  • 责任编辑:唐丽萍     标签:火化间 火化炉 殡仪馆火化师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更多>>漳州热点新闻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