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台“搬上”开幕式舞台寓意是什么?点子哪来的?

zz.fjsen.com  2014-08-17 10:58:46   来源:扬子晚报网  我来说两句

仔细一看,那个望远镜的下面有紫金山天文台几个字呢!

紫金山天文台这是要火的节奏吗?

紫台望远镜的创意超赞的,

导演组怎么想到的啊?

望远镜上一群人在跑步,这是什么意思啊?

南京元素之

茉莉花

“小红花”俞佳一领唱原汁原味的“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第三篇章“圆梦”中,现场响起我们熟悉的旋律,青春可爱的女孩俞佳一清脆地唱起南京名片、江苏名片乃至中国名片的民歌《茉莉花》。14岁的俞佳一是南京小红花艺术团最漂亮的一朵“小红花”,而这朵小红花唱的这首《茉莉花》也是导演组最早确定下来的节目之一。音乐总监卞留念透露,方案成形之初他就想到一定要把《茉莉花》放到开幕式中,只是当时还没想好形式,“《茉莉花》是我们南京、江苏、中国最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意义非凡。刚开始的想法是只唱一段,用一种变奏的方式。”但最后我们看到的版本是完完整整地呈现,而且是原汁原味没有经过“加工”的,卞留念解释:“后来我们还是觉得,我们中国观众可能听了100遍《茉莉花》都不止,你怎么变奏大家都听得出来。但这场晚会是面向全世界观众的,很多外国朋友听了还是新鲜的啊。所以我们最后敲定一点都不改,原汁原味完整呈现,只加了300个孩子的童声合唱。”

南京元素之

郑和宝船

用拍电影大片道具的标准造“宝船”

600年前,郑和船队从南京出发,开始了规模宏大的下西洋之旅。南京是郑和下西洋的发源地、起锚地和宝船制造地,开幕式现场郑和船队浩浩荡荡在舞台上“乘风破浪”的壮观场景让人过目不忘,而这个场面创意也是在导演组去郑和下西洋博物馆“踩点”之后的灵感所致。

扬子晚报记者在探访后台时了解到,在开幕式表演中登场亮相的“郑和船队”共由41艘宝船组成。其中最大的“旗舰”长16米,其他的40艘宝船都是长5.5米。每艘船的桅杆、舰桥、木质阶梯、风帆等制作厂商是北京的一家道具公司,该公司车间主任介绍,所有的宝船都是按照明代宝船的造型仿制的,都是防火的玻璃钢材质,他们以不同构件的形式运送到南京,再拼装而成。“其中5.5米小船的重量达到300斤,由几十个部件组成,完成拼装要花2个小时。这家道具公司曾经为大片《画皮2》,以及演员成龙在北京举行的生日宴会,承担道具制作任务。这位负责人向记者透露,在青奥会结束之后,所有的宝船不会带走,而是全部留在南京。“相当于政府收购。”这个消息,令人对这批精美道具何时、何地向南京市民亮相引发遐想。

弹幕

青奥会结束后,望远镜啊,宝船啊什么的

应该集中起来让市民近距离看看。

一曲茉莉花,江苏味道、南京味道整个出来了。

宝船的造型真酷啊,挺精致的,导演组有诚意,赞一个。

天文望远镜、浑天仪,小伙伴们要好好恶补科普了!

唱茉莉花的小孩是谁啊,好像林妙可啊!

满眼都是青花瓷,不仔细看都没找到云锦,

南京元素之

云锦

为节俭,云锦图案只绣在裙子上

南京是有1500多年历史的云锦的故乡,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是中国古老的织锦技艺最高水平的代表,于2009年9月成功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开幕式上南京的云锦再次大放异彩。在一群清雅的蓝白相间的“青花瓷美女”中,三个身着红、黄、蓝三色云锦霓裳的美女跃然台上,她们的长裙上绣着精美的云锦图案,舞台上灯光效果晕染出传统云锦的织造图案……云锦代表的不仅是传统工艺还有传统文化,云锦过去都是皇家贵族才穿的,因为锦织造工艺非常复杂,一天只能织出几厘米。去年,开幕式服装造型总设计程钧就去过南京云锦研究所拜访,在更加了解云锦的历史及工艺之后,程钧坦言自己也为这份华丽深深着迷。于是他当时就决定要把云锦元素用到开幕式上,展现给全世界,“在这个古典的音乐舞蹈节目中,我们要通过三位舞蹈演员的表演来表现云锦的华美和风韵”。程钧说,3件礼服分别选用了红、黄、蓝三色,“这三个颜色是青奥会的色彩,既能表现出云锦的秀丽美,也可以传递青春靓丽的视觉感”。其中蓝色的云锦礼服上是云纹,红色和黄色则体现了‘凤凰’的概念,现场观众在观众席上可能看不太清,但电视观众特写细节会看得非常清晰,所以比较能领略云锦的细节美”。不过这三件美丽的云锦霓裳并不是完整的“云锦礼服”,云锦耗工耗时价钱昂贵,而“节俭办青奥”是本次盛会的一个宗旨,价格一平方尺最低要上万元,所以综合了经费和制作周期等种种原因,最后导演组选择的是订制其他面料,而用刺绣的方式,在裙子上绣出云锦传统图案。”即使只用了云锦的纹样,但这三件礼服的纹样也没含糊,完全是按照云锦的传统的工艺色彩来制作的,而且是来自云锦专家。

  • 责任编辑:林燕婷     标签: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