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仙雪莲根连根——记漳州市对口支援新疆木垒县工作
zz.fjsen.com 2014-10-19 09:19:58 来源:漳州新闻网 我来说两句
位于木垒县大南沟乌孜别克族乡的游牧民定居点工程,是2010年福建援疆七个试点项目之一,由漳州市援建。8月24日,记者一行来到定居点,只见一排排整齐的红瓦房,在蓝天下蔚为壮观。走进一户人家,厅堂里电视、冰箱、洗衣机、煤气灶一应俱全,卧室炕上铺着温暖的毛毯和棉被,色彩斑斓鲜亮,洋溢着浓郁的民族气息。壮实的男主人阿尔达克热情地招呼着我们,他说:“以前转场放牧住在山上,生活很不方便;前年搬入新居后,不用像过去风餐露宿赶着羊群跑,还经营‘牧家乐’,增加收入,日子比想象中的好。” “这个项目共计175户, 2011年全部完工投入使用。”大南沟乌孜别克族乡副乡长美米西告诉我们,游牧民定居点的建成,极大地改善了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牧民人均年收入增加5600多元,增长1.6倍。 住宅楼定居是漳州援建牧民定居的另一方式。在新户乡“阳光花园二期”小区,乡长许晓艳兴奋地说:“新建成的13栋390户牧民已全部入住,住上楼房后,牧民可以将牛羊集中送到托养场,每年领取固定收入,自己可以外出打工,增加一些收入。为了解决富余劳动力,村里还组织建筑队外出打工创收,生活水平大为提高。” 为了帮助牧民实现定居,2010-2011年间,漳州市援建完成定居兴牧300户;2012-2013年援建完成300户;2014年,588户定居兴牧建设工程正在推进。“木垒县牧民定居,福建做出了大贡献!”新疆昌吉州社科联主席马金勇说,“定居后牧民出行、就医、就学、就业更加方便。” 从草原到城镇,从毡房到楼房,从传统游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更方便地享受到医疗卫生、教育文化、体育休闲等公共服务,木垒县的广大牧民群众,在保留鲜明民族特色的基础上,正迎来一场生产生活方式的大变革。 援疆创新:向深处挖掘宽处拓展 “援疆工作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不断创新推进,漳州援疆力争成为众多援疆队伍的排头兵。”福建省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漳州分指挥部指挥长简洪坤说,“我市第六批援疆指挥部进疆后,按照‘群众第一、民生优先、基层重要’的指导方针,进一步理清援疆工作思路,明确提出以中央支持‘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契机,突出‘民生建设、产业对接、人才援助’三大工作重点,发挥漳州、木垒各自区位、政策、资源、产业、市场、技术和人文等优势,开展新一轮宽领域、多形式、全方位的对口合作,提出‘十大对接’与‘爱心基金’两大首创。” 援疆,从“房子”到“孩子”。 牧民实现定居后,最关心的是孩子的上学问题。2010年12月,当时的漳州援疆教师林艺光来到木垒一中时,看到的是办学条件落后、师资力量薄弱、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的情形。当地有能力的家长纷纷把孩子送往外地就读。 “一定要想办法把木垒一中的教学水平提上去,留住本地生源。”林艺光暗暗下了决心。第二年,几个漳州援疆老师就提出创办“福建援疆班”的想法。当年9月,包括哈萨克、维吾尔双语班在内的三个“福建(漳州)援疆初中班”顺利开班。 4年过去了,援疆班的“接力棒”交到了云霄四中教师、挂职木垒一中党总支副书记的郭俊辉手中。“我校办福建援疆班特别是初中班以来,受到木垒县人民的高度赞誉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现在初一新生流失的很少,教学质量明显提高。”郭俊辉告诉记者,“援疆班”至今已办了20个班,共培养829个学生,其中初中学生584个,高中学生245个。今年中考考入内高班上线的有52人,在昌吉州排名第一。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