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仙雪莲根连根——记漳州市对口支援新疆木垒县工作

zz.fjsen.com  2014-10-19 09:19:58   来源:漳州新闻网  我来说两句

木垒县新户乡游牧民定居点“阳光新城”小区居民幸福生活。记者 林忠 摄

今年7月23日,漳州市副市长王毅群一行到新疆昌吉州木垒县进行考察调研,并与木垒县签订《漳州对口支援木垒“十大对接”框架协议》。“九·八”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前夕,木垒县党政考察团到漳州进行援疆工作对接,签订“乡镇对接”协议,真正揭开漳州援疆“十大对接”的序幕。这是我市第六批援疆干部入驻后,双方开展的新一轮交流对接活动。

九龙江与木垒河遥相呼应,漳州水仙与天山雪莲根土相连。2011年以来,根据全省新一轮援疆的安排,漳州市从第五批开始对口支援木垒哈萨克自治县。今年3月,第六批援疆干部奔赴木垒。接受任务后,漳州市援疆干部奋力争先,尽心尽责做好各项工作。2011-2013年共落实援疆资金8150万元,实施援建项目13个。今年,漳州又启动援疆“十大对接”项目。

短短几年间,木垒县许多地方旧貌换新颜。

牧民定居:惠及子孙后代的变迁

木垒县生活的民族以哈萨克族和乌孜别克族等牧民为主,千百年来一直沿袭着四季转场、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活方式。围绕着如何提高牧民生活水平,改善牧区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状况,福建新一轮援疆把着力点放到推动游牧民定居工程上来。定居点实行住宅区与养殖区分离,每户住房80平方米,并配备100平方米牲畜暖圈、饲料棚、草场,水、路、电基础设施齐全。大雪封山之前,游牧民们纷纷下山,回到定居点,牲畜也入住暖圈;春天到了,游牧民又继续游牧生活,这“动”“定”结合,因季节而变。同时,定居点的建立,让游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有了更多的选择。

木垒县委书记王志华表示:“在漳州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木垒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首先就体现在游牧民定居工程。按照计划今年全县的牧民都能住上安居房,这是惠及子孙后代的变迁,也是援疆工作的最大成效。”

位于木垒县大南沟乌孜别克族乡的游牧民定居点工程,是2010年福建援疆七个试点项目之一,由漳州市援建。8月24日,记者一行来到定居点,只见一排排整齐的红瓦房,在蓝天下蔚为壮观。走进一户人家,厅堂里电视、冰箱、洗衣机、煤气灶一应俱全,卧室炕上铺着温暖的毛毯和棉被,色彩斑斓鲜亮,洋溢着浓郁的民族气息。壮实的男主人阿尔达克热情地招呼着我们,他说:“以前转场放牧住在山上,生活很不方便;前年搬入新居后,不用像过去风餐露宿赶着羊群跑,还经营‘牧家乐’,增加收入,日子比想象中的好。”

“这个项目共计175户, 2011年全部完工投入使用。”大南沟乌孜别克族乡副乡长美米西告诉我们,游牧民定居点的建成,极大地改善了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牧民人均年收入增加5600多元,增长1.6倍。 

住宅楼定居是漳州援建牧民定居的另一方式。在新户乡“阳光花园二期”小区,乡长许晓艳兴奋地说:“新建成的13栋390户牧民已全部入住,住上楼房后,牧民可以将牛羊集中送到托养场,每年领取固定收入,自己可以外出打工,增加一些收入。为了解决富余劳动力,村里还组织建筑队外出打工创收,生活水平大为提高。”   为了帮助牧民实现定居,2010-2011年间,漳州市援建完成定居兴牧300户;2012-2013年援建完成300户;2014年,588户定居兴牧建设工程正在推进。“木垒县牧民定居,福建做出了大贡献!”新疆昌吉州社科联主席马金勇说,“定居后牧民出行、就医、就学、就业更加方便。”

从草原到城镇,从毡房到楼房,从传统游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更方便地享受到医疗卫生、教育文化、体育休闲等公共服务,木垒县的广大牧民群众,在保留鲜明民族特色的基础上,正迎来一场生产生活方式的大变革。

援疆创新:向深处挖掘宽处拓展

“援疆工作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不断创新推进,漳州援疆力争成为众多援疆队伍的排头兵。”福建省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漳州分指挥部指挥长简洪坤说,“我市第六批援疆指挥部进疆后,按照‘群众第一、民生优先、基层重要’的指导方针,进一步理清援疆工作思路,明确提出以中央支持‘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契机,突出‘民生建设、产业对接、人才援助’三大工作重点,发挥漳州、木垒各自区位、政策、资源、产业、市场、技术和人文等优势,开展新一轮宽领域、多形式、全方位的对口合作,提出‘十大对接’与‘爱心基金’两大首创。”

援疆,从“房子”到“孩子”。

牧民实现定居后,最关心的是孩子的上学问题。2010年12月,当时的漳州援疆教师林艺光来到木垒一中时,看到的是办学条件落后、师资力量薄弱、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的情形。当地有能力的家长纷纷把孩子送往外地就读。

“一定要想办法把木垒一中的教学水平提上去,留住本地生源。”林艺光暗暗下了决心。第二年,几个漳州援疆老师就提出创办“福建援疆班”的想法。当年9月,包括哈萨克、维吾尔双语班在内的三个“福建(漳州)援疆初中班”顺利开班。

4年过去了,援疆班的“接力棒”交到了云霄四中教师、挂职木垒一中党总支副书记的郭俊辉手中。“我校办福建援疆班特别是初中班以来,受到木垒县人民的高度赞誉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现在初一新生流失的很少,教学质量明显提高。”郭俊辉告诉记者,“援疆班”至今已办了20个班,共培养829个学生,其中初中学生584个,高中学生245个。今年中考考入内高班上线的有52人,在昌吉州排名第一。

援疆,从“输血”到“造血”。

“每期援疆时间都是有限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技术援疆要变被动输血为主动造血。”来自漳浦县杜浔中心卫生院的主治医师林小周牢牢记住这句话。他经常一边做手术、一边带学徒,并利用每一次会诊、教学查房及疑难病例分析讨论机会,把自己从医多年的经验传授给当地医务人员。1961年出生的援疆医生许玉衡不顾家人的反对、不顾自己不再年轻,主动来到新疆传授医术,成为援疆队伍里的老大哥。来自漳州市委农办的援疆农技干部蔡毅生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实地察看恶劣气候环境对农作物的影响,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帮助农牧民减灾增收,他经常深入乡镇,与当地农技人员探讨发展食用菌等问题。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援疆干部走了一批又来了一批,他们留下的项目、技术和经验越来越多,带出的队伍越来越壮大……

援疆,从项目到产业。

“漳州援疆干部不仅推进援建项目,还立足漳州的产业优势,围绕木垒特色资源,研究产业援疆工作,推动木垒产业发展。木垒人民感谢他们!” 木垒县委常委、宣传部长于峰山介绍。

鹰嘴豆是新疆的“天山奇豆”,在木垒县已有近千年种植历史,是当地农牧民的重要增收项目。第五批援疆队员到位后,积极对接当地鹰嘴豆深加工龙头企业大龙王食品公司,帮助公司提升生产管理水平,并组织公司参加漳州花博会等展销活动,把鹰嘴豆产品推广到漳州等地。最近,漳州市进一步鼓励粮油加工企业承接加工木垒鹰嘴豆,延伸鹰嘴豆产业链。

第六批援疆队员到位后,分别深入木垒县大石头乡农牧民创业中心、木垒县民族刺绣文化产业园等特色产业基地,考察了解木垒县农牧民增收产业发展情况,并着力推动食品、食用菌、花卉、旅游等产业与漳州的产业对接。

援疆,从经济到民生。

“漳州市坚持普惠方向,这几年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进一步抓好安居、教育、医疗、就业、福利等民生领域援疆项目,真正让援疆政策惠及民生、根植民心。”木垒县委常委刘强对漳州市援建的民生项目印象深刻。

近年来,漳州市援建的民生项目在木垒不断开花结果:2013年援建的安居富民工程1970户已全部入住;援建的木垒县第二双语幼儿园落成投用,该园可容纳360名儿童,满足了广大家长多元化教育的需求;建设中的木垒县医院综合病房楼建筑面积近12000平方米,拥有200张床位,每日可接待门诊患者500人次,建好后将大大缓解当地的就医难问题。此外,投入使用的木垒县园林社区服务中心、西河社区服务中心,成为当地群众休闲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建设中的820户安居富民工程、民族刺绣园职工宿舍和食堂、大石头乡农牧民创业中心、和静文化园等项目,将为解决木垒群众生活、就业问题创造更好条件。

援疆,向深处挖掘、往宽处拓展。

为了增进新疆木垒与漳州各地各行业间的交流,实现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宽领域的合作。7月23日,漳州市副市长王毅群带队到木垒县调研考察,并与木垒签订了《漳州对口支援木垒“十大对接”框架协议》,内容涵盖了产业发展、民生项目、两地交流三大块,具体包括乡镇、部门、企业家、景区、学校、文化、人才、医院、农业产业、农特产品展示直销平台等十项对接项目。

“在这些对接中,充分体现了优势互补,注重强强联手,力求锦上添花。”漳州市经贸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对接的食品产业、花卉产业、农业产业、旅游产业、名优特农产品展销等5个项目都是两地的优势产业。对接的医疗卫生、教育对口交流、干部人才培训等3个民生建设项目,漳州市都选择最好的医院、最优的学校和采取最佳的模式予以对接支援,努力提高新一轮援助的层次和成效。

援疆干部:木垒是我们灵魂的故乡

今年3月,福建省第六批援疆干部奔赴新疆昌吉州开展对口支援协作,漳州16位援疆干部,带着漳州人民的深情厚谊,带着资金、带着技术、带着项目,带着亲人的眷恋,进驻木垒。

援疆干部飞越千山万水,从温暖如春的南国来到冰天雪地的北疆,首先面临的是气候、语言、风俗习惯等诸多不适应。

援疆医生林小周深深记得刚到木垒时,见识到新疆“早穿皮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的奇特地理气候,因为身体不适应寒冷和干燥,许多干部都感冒了,有的还冻得鼻子擤出了血,大家笑着互相调侃说“见红大吉”。

木垒县委组织部援疆办主任赵忠花和漳州援疆干部接触最多,她深有感触地说:“援疆干部很能吃苦,克服许多困难,即使在身体不适时也整天笑呵呵的,我们都觉得奇怪,哪来那么多高兴事?”其实这就是援疆干部乐观的集体主义精神的体现,照顾好自己,让家人和亲人放心。

为了迅速融入环境、顺利开展工作,援疆干部主动深入调研,了解木垒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风俗民情等;主动跟当地人接触、交流;察看与新疆相关的书籍,听新疆的音乐,学新疆的舞蹈,努力用最短的时间把自己变成木垒的一分子。

因为工作的关系,木垒县发改委援疆项目办主任甘学民跟许多漳州援疆干部成了好朋友,他说:“援疆干部作风深入,他们一来就主动到基层联系点走访,有时向我打听情况,连我们本地人都觉得惭愧,他们去的有些地方,我们长这么大都没去过!”

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这些漳州援疆干部,对各行各业都逐渐熟悉,几乎成了木垒的“本地通”。来自芗城区住房保障与房管局的王国培,对城乡街道、项目、风土民情了如指掌。援疆教师郭俊辉学的是历史,对木垒县深厚的历史文化如数家珍、信手拈来。

“援疆虽苦,但是看到群众信任和感激的目光,我们付出再多也觉得是值得的。”——这是五位援疆医生的感受,也是所有援疆干部的心声。

6月3日凌晨3时,大石头乡哈萨克族患者胡达拜腹痛难忍,送到木垒县医院急诊。林小周闻讯马上赶到医院,会诊后诊断为“急性上消化道穿孔并腹膜炎”,与患者充分沟通后施行“剖腹探查:胃穿孔修补术”,术后已是凌晨6时,患者康复出院时,在术前号啕大哭的患者妻子满怀欣喜不住地鞠着躬说:“谢谢漳州大夫”!

加班加点看病、手术,对援疆医生来说是家常便饭。一些患者康复后,到处宣传“木垒来了福建和漳州专家”。时间一长,林小周、刘文煌、许玉衡、许志建等漳州援疆医生在木垒声名远扬。

援疆干部吴合义原来在漳浦县从事30多年的农技工作,经验十分丰富。到木垒半年来,他经常下乡指导花卉、食用菌、小麦、鹰嘴豆生产,进行植检植保、土肥等农技推广。每当农民的疑难问题解决了,激动地用哈萨克语致谢时,吴合义都觉得十分满足。

“一人援疆,全家援疆。”孤身来到遥远的北疆,援疆干部最感激的是家人的理解和付出。

援疆教师郭俊辉的妻子由于剖腹产伤口缝合不好,时常经受病痛折磨。这位在娘家时娇贵的独生女,自从丈夫援疆后,学会了在上班的同时照顾刚满周岁的小孩、年事已高的公婆。她经常在电话里对远方的丈夫说:“放心吧,家里有我呢!”

援疆医生林小周年迈的父亲不慎摔倒,致额部至眉弓裂开了一个大口子。做完简单缝合后,父亲在电话里对儿子说:“CT不用做、破伤风不用打,你放心吧!”

援疆干部王国培的女儿正处青春叛逆期,但远在5000公里外的他又无能为力,无法面对面地给予引导、教育,这令他十分苦恼。但反过来队员里只要有谁情绪上出现问题,他立马化身“精神导师”,及时给予解决,所以队员们都亲切地称他为“国师”。

在木垒住了一段时间,援疆干部都对木垒有了感情。在他们眼里看到的,都是木垒的好。

林小周说,木垒民风淳朴,上街买东西车从来不用上锁。蔡毅生最喜欢木垒干爽的天气了,回漳州探亲时还一直夸木垒好,惹得老婆都不高兴了。来自华安旅游局的援疆干部陈自强逢人就推荐木垒旅游景点“是真正的养眼、养生、养心”。

新户乡乡长许晓艳原来是大学生志愿者,现在却把家安在新疆,把父母都接来木垒住。这位山东姑娘对援疆干部特别理解,她说:“木垒是一个让人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地方,漳州援疆干部用自己掌握的知识为群众提供服务,他们做的事情特别有意义!”

“春风已度玉门关,有志男儿闯边关。西出阳关有故人,民族团结一家人。”这是简洪坤所作的一首打油诗。他深情地说,“援疆干部都把新疆当成第二故乡,漳州是我们出生和成长的家乡,但木垒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我们灵魂的故乡。”

⊙记者 陈惠贞 吴鹏举

  • 责任编辑:王佳佳     标签:漳州 支援 新疆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更多>>漳州热点新闻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