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砖土楼岌岌可危 村民捐款修缮
东南网11月9日讯(海峡都市报记者 苏禹成 戴江海 文/图)漳州平和内林村有座方形红砖土楼——玉壁增辉楼,它跟我们常见的土楼有点不一样:外墙用砖砌起来,内墙仍然是用土夯筑而成(本报2011年4月8日曾作报道)。
红砖土楼建筑群,部分屋顶破损
这么稀罕的土楼,其实在内林村不仅1栋,最早的时候曾经有7栋,与村内红砖土楼构成了一个建筑群。这一建筑群如今只剩下4栋,而且长年得不到好的保护,正在逐渐坍塌。
眼看4栋古厝岌岌可危,村民们心里着急:七旬老人李平东为拱西楼争取县级文保单位而奔走;村民们自发筹了1万多元,对楼内外的环境进行整治;青年书画家李平生个人捐资铺设停车场,并对土楼周边进行绿化。
昨日,拱西楼外围修缮整治终于完成。
红砖土楼群原有七座 如今仅存四座
距平和县城5公里的小溪镇内林村,有个红砖土楼建筑群,由红砖红瓦建成的,骄阳之下更加明艳,素有“红砖城堡”之称。楼内老人李平东介绍,“我们这儿原本有七座这样方形土楼群,红砖红瓦,按七星北斗阵排开。如今只留下四座。”
现存的四座方形土楼,互相犄角,连成一片,占地150多亩。呈东西走势,东起拱西楼,西至玉壁增辉楼,贯穿整个内林村。李平东称,“一方面,这些土楼属于闽南红砖建筑;另一方面,楼的构造又是按照土楼建造的。两种元素都有,所以它们在闽南红砖建筑群中是特别的,在土楼中也是特别的。”
这片建筑群,是李平东的先祖李氏四世祖观佑公,于道光丙午年(1846年)所建。据族谱记载,观佑公本人臂力超人,是开荒种田能手,在小溪、漳州等处开垦荒田几百亩,积攒不少财富,便想李氏子孙后代建立万代基业。他请风水先生选择了这块风水宝地,不惜巨资,先建起第一座方形土楼——拱西楼。后来家业发达财丁兴旺,又先后建起“玉壁增辉楼”等另外三座方形土楼,连成一片,形成一座小城堡。到民国初年,内林李氏族人人口剧增至二三百户,四座土楼住不下,族人又在这四座楼旁西北面建起另三座方形土楼,成北斗七星态势。
“以前一直盛传:富不富,也比不过内林的大厝。指的就是这片建筑群。很可惜这后建的三座楼后来被毁掉了。”
七旬老人奔走申报文保 村民自发修缮
李平东今年77岁了,尽管只有初中毕业文化,但在一般年纪的村民中,算是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他有些感慨地回忆道,“我小时候,经常在这片楼群追逐。可惜现在住土楼的人越来越少了,主要都是老人。老厝逐渐被人们遗忘,如果都倒塌,就再也不可能恢复。”
李平东老人站在拱西楼大门前
李平东担忧着红砖土楼群的保护问题,让他感到高兴的是,2010年,出生在拱西楼楼内的青年书画家李平生,向相关部门呼吁,倡议修缮保护这片古建筑群,让这些老厝的保护有了转折。
李平生还经常带一些文化名人来老厝参观,看到年轻人这么用心地保护土楼,70多岁的李平东也没停下来。因为李平生常年生活在北京,一些申报工作,就由李平东来完成。“我查阅了很多资料,把楼的历史逐步考证清楚,并将资料整理交到文物主管部门。”努力终于在2013年年底得到回应,平和县人民政府把“拱西楼”作为第八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加以保护。
尽管被列为文保单位,但是历史遗留的问题还很多,还在考验着他们。李平东说,“比如拱西楼的大门厅,早被村民改建为房屋,只留下小小的通道。”
为了恢复大厅,“大家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今年年初,楼内20多户村民,每家捐出500元,让住在大门厅的人家迁移,并按修旧如旧的方式恢复了大厅。此外,李平生个人捐资,铺设了一个停车场,并对土楼周边进行绿化。
昨日,拱西楼外围修缮整治终于完成。在北京的李平生说,“文化靠传承,总得有人带头去做,现在这剩下的四座土楼都有不同程度的损毁,我就想,这片祖上的基业不该毁在我们这代人的手里,该为后人留笔文化遗产。”而77岁的李平东也欣慰不少,他还希望另外三座楼也能逐步得到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