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为城镇管理添加“绿色元素”
——漳州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文明城市创建纪实(三)
创建文明城市 提升城市品位
“开窗山清水秀,出门鸟语花香。”——这是“田园都市、生态之城”的美妙境界,也是建设新漳州的美好憧憬。
“漳州城的优美宜居,不仅源自大自然的恩赐,还归功于漳州人民对家园的精心呵护,其中,城市规划和管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市文明委有关领导表示。
近年来,漳州围绕“田园都市、生态之城”的发展定位,瞄准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新目标,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文明城市创建,进一步加强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千年古城焕发出勃勃生机。
抓规划引领,让“发展定位”一以贯之
“规划是城市的灵魂,贯穿于整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中,体现在文明城市建设的每一个环节。”市规划局有关人士表示。
2011年以来,漳州市在组织开展规划工作过程中,围绕“田园都市、生态之城”的城市发展定位,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描绘城乡可持续发展蓝图。
让规划从宏观向微观推进。漳州从宏观角度入题,加强对“田园都市、生态之城”发展定位、支撑体系的研究,高起点、高标准编制《漳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田园都市、生态之城”规划》和《漳州市绿道网规划》等全局性规划。同时,从微观方面着手,持续推进城市夜景工程及城市天际线、轮廓线、景观线、交通线“四线”等专项规划,努力做好碧湖生态园、奥林匹克体育公园等20多个重大市政、公建配套项目规划,抓紧编制公共空间公共艺术规划,争取在2014年省运会前塑造城市总体新形象。
让规划从城市向乡村覆盖。漳州积极完善城乡规划体系,全力做好城市、县城、乡镇、村庄各级规划工作,让每一寸土地都在规划内。2012年,漳州完成347个未规划村庄的编制,进度和质量走在全省前列;完成剩余10个乡镇规划编制,在全省率先实现村镇二级规划全覆盖。各县(市、区)在城乡规划建设中注意体现当地特色,例如芗城的“打造生态宜居现代中心城区”、云霄的“盛唐开漳圣地、生态山水云霄”、华安的“山水乐居城市”、诏安的“活力诏安、生态诏安、儒雅诏安”等。
让规划从城建领域向经济领域延伸。为了确保可持续发展,漳州在规划工作中进一步明确主体功能分区,把九龙江上游水源地等自然保护区域,划定为禁止开发区域,依据法律法规实施强制性保护,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和破坏。同时,结合城市建设空间布局,规划出一系列生态工业园区,实行“绿色”招商、质量招商,并鼓励生态保护区域发展绿色产业和特色旅游业,实行“沿海反哺山区”的生态补偿机制。如南靖县坚持“守住绿色生态底线”的准则招商,提高项目准入门槛,重点引进一批绿色产业。长泰县为保护青山绿水,逐步关闭饰面用花岗岩矿区和石材行业,并启动矿区植被恢复工程。通过加快生态建设,倒逼工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
抓协同提升,实施“点线面”综合整治
“点、线、面”整治重在“综合”,重在“攻坚”,城乡并举、协同提升。漳州在推进“田园都市、生态之城”建设过程中,结合实际充分落实好城乡规划理念,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点线面”攻坚计划,紧紧抓住“做美城市、做强县城、做优村镇”工作主线,突出城市社区完善、宜居新村建设、公路铁路沿线整治、绿道建设和小流域治理等重点工作,抓好“点”、“线”、“面”三个层次的攻坚突破,努力提升城镇化质量。
通过“点线面”综合整治,加大农村环境连片整治。2013年底计划整治完成的项目有23个村庄,重点开展村庄环境“五整治、五提升”,推进“三分两无”(雨污分流、人畜分流、垃圾分拣,路无浮土、墙无残壁),引导集中建设、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配套,特色明显的农村住宅小区。各地通过实施立面改造、河道整治、污水处理等专项整治,建设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如今,走进漳浦溪坂村,一排排民房错落有致,房前屋后绿意盎然,村里小桥流水、干净整洁。该村坚持不征地,以修建观光道、绿道和配套设施为主,仅投入300多万元,用3个月时间就建成5公里的绿色慢道、2000亩的植物观光园;投入1500多万元建设的花卉交易一条街立面装修风格统一,店牌店招规范美观,成为远近闻名的“示范点”,优美的环境不仅吸引了慕名前来的游客,还引来了全国各地的客商。
整治公路铁路沿线,提升城市门户形象。市区东大门迎宾路改造是城市交通门户“形象线”的环境整治项目,全长10.05公里,总投资7.5亿元,打造了漳州东大门“通行环境舒适、视觉观感愉悦”的亮丽风景线。2013年,各县(市、区)各打造一条公路铁路整治示范线,年度计划投资10.47亿元。重点整治城乡结合部、沿线村庄和企业环境,构建绿色通道和生态环境,建设长效机制。同时,漳州积极开展墓地生态建设整治工作。截至6月,全市共完成整治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国道、省道等沿线地带的裸露地表坟墓近2500座,在高速公路、铁路沿线种植苗木2.5万多棵。
此外,漳州还坚持创卫、创城“两创”联动,大力推进户外广告整治工作。2012年,市区共拆除户外广告牌3600多块,实现各主干道无高立柱广告、无跨街广告、无灯箱广告“三无突破”,市容市貌得到持续提升。
2012年,漳州确定“点线面”综合整治项目64个,累计完成投资31.91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281%。今年全市有城乡环境“点线面”综合整治竞赛项目70个,至7月底累计完成投资31.49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120.8%,超时序进度62个百分点。随着一个个“点线面”具体项目的实施,系统整治的规模效应逐步凸显。
抓市政配套,完善污水垃圾处理体系
如何维护漳州的卫生整洁、生态美丽?污水和垃圾处理体系的建设完善是其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基础环节。
2011年以来,漳州在推进“田园都市、生态之城”建设过程中,直面城镇管理的环境卫生难题,通过狠抓市政配套设施建设、完善污水和垃圾处理体系,为城乡环境品质的提升打下牢固的承载基础。
今年8月,芗城区首座农村垃圾中转站在浦南镇建成投用。近年来,该区不断完善农村垃圾终端处理网络,新建垃圾转运站3座、压缩式垃圾转运站1座,每个自然村都统一配齐保洁车、垃圾箱、垃圾收集池,以保持环境卫生整洁。昔日不招待见的田寮村、珠里村、埔尾村,纷纷“变身”美丽家园。
目前,漳州已建成垃圾无害化处理场9座,每个县(市)均建成一座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日处理能力达1750吨。全市目前城市(含县城)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97%。市政配套的添置从硬件层面保障了环境的卫生整洁。
科学有效的污水处理系统也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必要配套。2011年底,龙文区总投资1200万元的龙江北路污水提升泵站竣工投用,成为城市排污工作的一大“功臣”。该区还引进生态治理技术,投资近3000万元在朝阳镇、郭坑镇等处建造人工湿地,利用美人蕉等植物的吸污、净化功能,治理农村生活生产污水,同时,持续推进农村生活污水配套管网工程建设,扩大污水处理能力,该区至今已有5万多人受益于此。
目前,总投资5813万元的华安县第二污水处理厂正在建设之中,建成后可日处理污水1万吨。截至2012年底,全市共建成13座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29.5万吨,所有投入运行的污水处理厂基本能达标排放。漳州城市(含县城)污水处理率为85%。广大百姓从中获得许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在东山县,屿南湾、马銮湾、金銮湾及东门屿片区“三湾一区”的海洋环境整治正在火热进行中。为了让“绿色”创建活动长久延续,该县在沿海村庄建立了47支环保队伍、设置专职清洁人员250多人,并健全岸线、沙滩、防护林保护巡查机制……为保护“碧海银滩”的一系列管理保障措施不断完善。
如今,“绿色”环境创建活动的号角已经吹遍漳州城乡的每一个角落。全市各地持续完善污水和垃圾处理体系,积极探索建立常年保洁队伍等长效机制,为“田园都市、生态之城”进一步从宏伟蓝图走向美好现实提供了最基础的保障。(记者 邱丹燕 冯思佳 通讯员 林桂芬 吴钦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