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感去哪儿了?

zz.fjsen.com  2015-04-14 11:20:22  莫千仪  来源:   我来说两句

2015年2月4日春运第一天,在北京南站拥挤的人潮中,一位父亲因担心孩子被拐,用手铐将患有弱视的女儿与自己铐在一起。该父亲称:“只有跟孩子绑在一起我才安心。”真是手铐女儿防被拐,可怜春运父母情。这位父亲的行为虽然过于夸张,但是却折射了社会安全感缺失的现状。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悲观并且缺乏不同程度的安全感,社会安全感缺失表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该父亲不仅将女儿与自己铐在一起,同时还给女儿佩戴了儿童定位手表及写有自己电话的项链。春运来临,带小孩返乡的家长除非踏进家门否则他们的神经都将会是紧绷的。

自“计划生育”国策实行以来,我国许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这些做为家中独苗的孩子更是被视作珍宝。随着我国拐卖儿童的现象愈加严重,这些家庭对孩子的看管也是奇招尽出,生怕一不留神孩子就被拐走。尽管我国对拐卖儿童的现象进行了多次专项打击,但儿童拐卖现象还是屡禁不止。中国相关统计机构数据显示,每年我国被拐儿童多达七万人。相比之下,拐卖儿童的事件在美国几乎没有,一是因为美国不存在人口贩卖的市场。二是因为美国为寻找失踪儿童投入了巨大的警力资源和社会力量。美国不仅在接到家长报案后采取紧急搜索救援行动,还设有“全国失踪与受虐儿童服务中心”(National Center of Missing and Exploited Children),开通多种语言全天候的热线救助服务。借助该中心平台制作标准寻人布告,并由美国邮政署向全国各个邮局网点发布,从而增加了布告的公信力和广泛性,为寻找失踪儿童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中国打拐为什么屡打不止,越打越多?首要原因便是父母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太少,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淡薄让人贩子有了可趁之机。其次我国养老保障不到位,使得拐卖儿童现象逐渐增加。在农村,人们依旧存在养儿防老的传统思想。而那些没有男孩或残疾人士的家庭会花重金从人贩子手中买个男孩为自己养老做准备。另外,我国男女比例失调,许多家庭因为“防患于未然”便买个童养媳在家养着,等长大后直接嫁给自己的儿子。中国的收养要求过高也是拐卖儿童现象的严重的原因之一。我国收养法规定收养人应当同时具备:无子女,有抚养教育的能力、未患有不利于收养子女的疾病,收养人年满三十周岁这些条件才可以收养孩子,这样的条件让许多想收养孩子的家庭望门兴叹,转而从人贩子手中低价购买孩子养育。


要改善目前的严峻形势,我们要做努力有很多。例如建立DNA资料库,对应父母信息建立数据库,只要儿童被拐卖,准备重新上户口,全国公安户籍信息网会提示,是否是被拐卖儿童,便于警察解救孩子。降低领养门槛,当人们能从正当渠道甚至无需花钱就能满足这种需求时,拐卖儿童的交易自然也就减少了。更有人呼吁将拐卖儿童定为死罪,但我们应该想到的是杀人是死刑却也阻止不了杀人案件频发,那么死刑也不能减少拐卖儿童的犯罪数量。法律只是稳定社会的准绳,而问题的根源则是我们本身,在打拐的路上我们还任重道远。

然而,拐卖儿童的行为却也只是社会安全感缺失所展现的冰山一角。流言纷飞、医疗保障不够好、贫富差距大等原因都导致不安全感增加。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信托型的国家,古代的人们总是希望有个好皇帝统治国家,21世纪的人依旧存有这种信托情绪,希望自己身处一个周围充满道德者的环境,把自己寄托于一个理想的社会。在这个信息爆炸、物欲横流的时代,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当2011年3月17日,一则谣言,让全国人民都在忙着抢盐。一个日本地震引发海水核污染的谣言,在一传十十传百之后惹来了一场全国性的盐慌。就算各大媒体纷纷发出我国盐库储量充足的公告,市民看到媒体报道之后,反而更加疯狂抢盐。部分超市曾一度秩序混乱,需公安部门介入维持秩序。不少市民告诉记者,他们并不是恐惧核辐射,而是担心如果盐卖光了,家里就没盐吃了。这种行为与“非典”时期抢板蓝根事件如出一辙。某大学著名心理系教授曾表示,这次事件反映了公众对未知情况的心理恐慌。也可以看到公众的不安全感和普遍的焦虑。这种行为看起来比较荒谬,但从主观上说,一定程度上起到缓解焦虑情绪的作用。“抢盐运动”反映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那就是社会信任度降低,安全感缺失。在未知情况下,部分老百姓宁愿相信传言,也不相信权威公告,这使得本来就焦虑的人们失去了判断力随波逐流。

虽然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但是信息安全、治安安全、医疗安全、就业安全等问题却一直在困扰着中国的老百姓,且呈现出加重的趋势。从前几年的“地沟油事件”、“毒奶粉事件”到今年一度登上微博头条及热搜词汇的“女大学生失联事件”等,每一件事都在刺激着我们早已脆弱不堪的心,现在的中国人或许只能无奈的自嘲:“我们是一个战斗的民族!”

“安全感”是一个国家的人民幸福指数的重要标志之一,显然中国的老百姓生活得还不太幸福。有的人说:“物种进化论告诉我们,适者生存。所以,善意的调侃那些不安全感吧!想办法增加自身的幸福感,这才是王道。”但这种说法未免自欺欺人,无论生活如何滋润,衣着如何光鲜,中国人心底里的不安和惶恐都在与日俱增。调侃或许能带来一时轻松愉悦,但要改变这个安全感缺失的社会,我们需要的还是一颗定心丸。

  • 责任编辑:王佳佳   标签: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更多>>漳州热点新闻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东南网授权法律顾问 福建合立律师事务所 毛行熙、陈武、张英琴 律师 电话:0591-87921115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