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南网漳州4月17日讯(见习记者 钱静雯 文/图)荷花有着端庄素雅,俊秀挺拔的姿态,象征着不与邪恶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令历朝历代的文人雅士用各种笔墨讴歌赞美。画家许希晖正是将自己20余年来的功底积淀注入描绘荷花的笔墨中,他笔下的荷花明媚绽放、乐观向上。

广泛涉猎 博采众长培养扎实功底
中学时,许希晖就对绘画充满兴趣。在那时,他在学校里的美术兴趣小组,系统地学习了素描,1991年他考入了浙江美术学院(后改名为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高级班,到了美丽的西湖畔学习美术,沉浸在江南艺术气息之中。“杭州的书画氛围浓厚,受清代吴昌硕等画家影响,海派画风特别有影响力;著名的西泠印社集书法、国画、篆刻等为一体;学校里也有许多顶尖的专业老师。我们的大学时光不是上课、泡图书馆,便是外出写生、采风,最常到西湖边上画荷。”

1997年前后,正值台胞往来大陆频繁之际,许希晖抓住闽台两地信仰、民俗相近的特点,开始潜心研究佛像的绘制。他所绘的佛像令台胞感到亲切,被许多台湾人所收藏。同时,许希晖学习临摹《唐人写经》,通过抄写佛经提升书法造诣。“在国画中,书法亦是关键,尤其是书画一体的文人画,对书法要求甚高。”

又经过了8、9年的沉淀,许希晖从其他艺术中吸取更多的营养,尝试唐卡的绘画。“为此我学习过藏地的唐卡作品,也请教过藏地师父,由于真正的原生态藏地唐卡绘制极其精致难以超越,我便以壁画的形式绘制。”许希晖选用矿物质原料大面积绘制唐卡,使之呈现厚重感,具有壁画风格,这一尝试在福建独一无二。

坚持十年创作 描绘荷花生命绽放
深受陈老莲、黄慎、任伯年等清末民初画家的影响,加上多年书画功底的沉淀,在2000年以后,许希晖开始厚积薄发,在学习的同时,不间断地持续创作,绘制了许多青绿山水和水墨荷花。

在不断摸索的过程中,许希晖也曾遭遇瓶颈。“一位画家最艰难的时候便是找不到创作方向及发展之路的时候,处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许多画家会因此放弃创作。”由于视力不佳,许希晖逐渐感到绘制佛像有些吃力,便开始寻求其他的绘画表现形式。

“受一位广州友人的启发,我开始慢慢将创作的重点转向荷花。”许希晖介绍道,“在佛像中,莲花也是佛的符号,有吉祥的寓意,又有高尚的品德内涵,具有独特的意境,以画莲花来表现自我的追求,最合适不过。”
许希晖在自己的工作室内收藏了一叠叠自己钟爱的荷花画作。他笔下的水墨荷花通常带有大片荷叶,花朵则造型各异,大小自然穿插,并注重留白的空灵感,有时还搭配水草与鱼,呈现灵动性。在绘画技巧上,许希晖最擅长的是双勾,寥寥几笔勾勒出荷花的含苞欲放的姿态,充满写意感,足见其功底深厚。水墨画讲究笔墨干湿、浓淡、深浅等自然体现,这些都被许希晖游刃有余地表现在荷花中。
“我最喜欢表现的荷花形态,是大开大合,生命的绽放,展现最唯美的意境。”自称荷堂主人的许希晖在画荷时并没有过多琐碎的细枝末节,也很少添加昆虫、小鸟等元素,而是保持画面的简洁、跳跃、主体鲜明。在绘制完工笔荷花后,许希晖常常用砂纸轻轻摩擦,营造复古效果。远观时,画面质感优、视觉效果强。

不断探索 大胆尝试创作“许氏荷花”
“先有思想再绘画”是许希晖作画的座右铭,对于钟情的荷花,他不断探索,大胆地尝试,将自己的意识融入画作中,形成独有的“许氏风格”——彩绘。

不仅如此,许希晖还运用粉彩绘制荷花装饰画。作画时,他用特殊的技巧处理花芯——将牙刷沾上白黄混合颜料后在画纸上轻轻地打,一朵花儿顿时活泼了起来。而荷花的周边,许希晖运用色彩的自然过渡,营造出“佛光”效果。

为了更好地衬托出荷花盛放的醒目,许希晖下了一番苦心研究荷叶与莲蓬的画法。大至荷叶高低呼应的布局,小至页面上虫蛀的细节,他都处理得十分细致,对于画面的层次及延伸感也十分讲究。

目前,许希晖又有了新的尝试。他使用红色系绘制荷花禅画,充满佛教的意境,他将其命名为“佛莲”。“大面积使用曙红色,令画作有夕阳的味道,这样的画法还在尝试中。”至此,许希晖进入了荷花创作的个性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