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华侨农场的记忆与希望
zz.fjsen.com 2016-01-21 11:38:54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归侨在胶园劳作。(资料图片) 拓荒立业 轮船抵达汕头后,归侨们面临着两个选择:回原籍,或统一安置到华侨农场。大部分人选择接受统一安置。 于是,1100多名归侨被送到了建华作业区,成为这片荒地的主人。黄百泉用“茫然”来形容初到作业区时的感受:“全家6口人挤在20平方米的土坯房里,没有电灯,没有自来水,农场未经开荒,杂草长得比人还高。”大部分归侨在印尼从事工商业,生活小康,无法适应艰苦的农村生活。 当时正值国内3年困难时期,粮食供应紧张。傅子贵回忆说,那段日子,经常要靠印尼亲友寄点油和面来接济。归侨开始对农场进行拓荒。彼时,橡胶是四大工业原料之一,国家十分重视橡胶生产。在老华侨们夜以继日的努力下,建华作业区种下了3万多株橡胶树。“早上6点干到中午12点,下午1点干到傍晚5点,晚上还要加班到10点。”两年后,建华作业区开始采胶投产。1966年到1998年,建华连续产胶32年,最多的一年干胶产量超过70万吨。 侨民的生活也逐渐改善。1962年,黄百泉与同样来自广东新林的华侨姑娘喜结良缘。随着政策放宽,他们家分到了1亩多土地,还养起了生猪。因为华侨的身份,他们受到了优待。“我们有外汇券,早早就用上了进口电视机、收录机,很多诏安人都很羡慕我们。”黄百泉说。 2010年,回国50年后,傅子贵再一次踏上了印尼的土地。“还是小时候最常走的那几条路,找到了儿时的伙伴,回到了当年父母开的店铺,新老板对我们很热情。”这次故地重游,让傅子贵感慨良多,“中国发展得多好啊,虽然早年日子过得苦,但庆幸自己回来了”。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相关新闻
- [ 2016-01-21 ]漳州市政协提案委员会建议:民办教师享公办同等社保待遇
- [ 2016-01-21 ]漳州市委书记陈家东参加芗城代表团审议 听取代表意见
- [ 2016-01-21 ]漳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吴钟夏作工作报告
- [ 2016-01-21 ]漳州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
- [ 2016-01-21 ]漳州市近10年来极端最低气温来袭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