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惠茹:透过“眼镜”放眼未来
zz.fjsen.com 2018-09-17 08:48:48 来源:闽南日报 我来说两句
对比十年前的照片,40岁的郑惠茹早已褪去一身青涩,蜕变成一名干练的职业女性。见到记者,她说的第一句话是,感谢报社十年前举办的一场别开生面的纪念活动,让她知道她的生日多了一层特别的含义——正好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开幕日,自己与改革开放同生共长。这些年来,每年庆祝生日,她都会想到自己与改革开放还有这么一层特别的关系,感恩与改革开放同生共长,感恩这个时代为她创造了发展的机会。她激动地说,今年报社举办的纪念改革开放40年活动,她一定还来参加。
1998年,郑惠茹高中毕业后,没有考上大学,选择干个体。由于父母亲工薪阶层收入有限,在募集个体户的启动资金,郑惠茹可谓困难重重。多亏了几个亲戚被她一股打拼的勇气所震动,借钱支持她创业,至今她仍心存感激。 在多方思量和实地考察后,郑惠茹在市区支起了一间十几平方米的皮具店,专门销售钱包等各类皮具。第一次做生意,她感到很难为情,但一有顾客进门,郑惠茹都会笑着迎上去推荐产品。记得第一天,到晚上11点多才收摊,她一算成本账,净赚了10元,但她还是很高兴,毕竟这是自己劳动赚的辛苦钱。于是,她在小店里又进了许多精致小饰品,组合经营,一起吆喝。 随后的五年里,肯于吃苦的郑惠茹生意稳步发展,一天她最多可以赚200元,她感觉比那些上班族的工资强多了。期间,她和来自温州在漳创业的李先生,志同道合,结为夫妇。因为丈夫的很多亲戚从事眼镜行业,她有机会深入了解该行业,在看好其生意前景时,郑惠茹决定转型,在眼镜行业上搏一把。她转让了皮具门店,2003年,开始在亲戚的眼镜店里当学徒。款式层出不穷的近视镜、老花镜、太阳镜以及各类修眼镜的工具、原材料配件……郑惠茹眼花缭乱,但她静下心来,埋头钻研业务。遇到不懂的业务,就向老师傅请教,或者订阅专业杂志,了解国内外眼镜的最新资讯。功夫不负有心人,她通过考试获得中级验光员的资格。 2004年,郑惠茹和丈夫筹措了20多万元到平和供销社租了三间店门,开了家地球眼镜店。由于她一贯坚持的贴心服务,她的眼镜店很快就站稳了脚跟。在她看来,眼镜不能简单地看成一件商品,它还关联着无数人的视觉健康。“我们从事眼镜的,很少有见到戴眼镜的人。”她说,除了我们注重眼睛的保护之外,还有他们深知一副好眼镜有多么重要,往往它对视力也是有治疗作用的。为此,她要求员工在上岗前必须要过培训考核关,取得相关证件。同时,她经常进校园和街道摆摊设点,一有机会就宣讲如何维护视觉健康。她的一系列做法得到很多人的认可,生意也站稳了脚跟。 让人吃惊的是,近些年,郑惠茹将原先的门店变小,一分为三,在平和县城“扩张”成三家连锁店。她说,这是为了让客户在家门口享受服务。她还率先尝试,将配镜业务搬到网络。尤其随着国家在推进“互联网+”战略,她觉得互联网+眼镜,未来是必然趋势。她开始顺势在互联网上加码发力,计划开启新一轮光明未来,让验光、检查等繁琐的步骤也可以在线上定制。她说,通过互联网技术,未来验光师等携带先进移动验光设备,直接上门进行验光服务。 回首创业之路,郑惠茹感慨,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以及相应的越来越多的利民惠民政策,她的事业很难顺风顺水。她说,从第一次创业开始,自己也一直在变革,她从事的行当也经历了不少变革,“但和国家层面的改革开放相比较而言,算是小改革,但小改革得益于大改革。”(本报记者 罗培新 文/图)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