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泰湖珠村从大山“遗珠”到绿色“明珠”

zz.fjsen.com  2018-10-21 09:44:46   来源:闽南日报  我来说两句

做好生态文章:

绿水青山也能“流金淌银”

夕阳西下,漫步湖珠溪畔。眼前溪水潺潺、清澈见底,长长绿道沿着溪流蜿蜒伸向远处的青山密林,不时有点点白鹭翩然飞过。

谁会想到,这条湖珠村的“母亲河”曾是村民的心头之痛。多年前,被称为“一头猪、一棵树”的生猪养殖和速丰林种植是湖珠村的主要产业,在给村民带来收益的同时,也在透支着大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村里一度猪粪遍地,水土流失严重,绕村而流的湖珠溪更是浊臭逼人。“当时的湖珠溪又黑又臭,被戏称为‘乌猪溪’。”回忆往昔,洪景新无奈笑道。

“没有绿水青山,哪有金山银山。我们不能为了短期利益毁掉老一辈湖珠人为我们打下的生态底子,让子孙后代失去生存之本。”

痛定思痛后,2012年,湖珠村决定“壮士断腕”,率先在全县开展生猪养殖整治。彼时,洪景新是村里做足“猪产业文章”的致富能人,从事猪饲料经营和生猪物流,年收入上百万元。然而,他却带头做村民的思想工作,积极推动猪场整治,彻底“端了自己的饭碗”。

近年来,该村共拆除猪舍18.8万平方米,推行“垃圾不落地”和雨污分流,开展多元化造林工程,改种阔叶林2200多亩。同时,向上争取资金1700万元,开展湖珠溪生态景观提升工程建设。如今,湖珠村重现河畅水清,山地绿化率达94%以上,优美生态成为湖珠的闪亮“名片”。

“保护环境与发展生产并不矛盾,好生态更能出效益。”在大力整治环境、守护绿水青山的同时,湖珠村也借势做起了“生态+”文章,发动村民积极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努力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

洪景新经过多方考察学习后,把发展重心转向了生态农业。他带领村民在湖珠溪畔办起汇兴家庭生态农场,坚持“仿野生”、无公害生产方式种植红心火龙果,产品以高出普通火龙果4倍以上的价格,热销电商平台。果园里还修起了火龙果创意迷宫、凉亭、步道、木屋,既为村民提供新的休闲场所,还吸引不少外地游客过来采摘、观光、消费。

返乡青年洪百中创办金仑家庭农场,积极探索绿色致富新门路,引兔上山,建立“种草绿化、以草养兔、以兔养草”的生态养殖发展模式;引草入室,把金线莲引入林下种植和温室育苗;引鱼吸肥,建立鱼菜共生肥水有机循环的新型生态体系,带动100多户农民开展林下种植和养殖,年增收500多万元。

目前湖珠村已创办家庭生态农场21家,共种植有机蔬菜300亩,有机水果500亩。该村还积极利用鼓鸣岩、九九溪、奥门峡等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业,策划举办了鼓鸣岩乡村趣跑等活动。每年吸引厦漳泉等地游客超过5万人次,带动村里农家乐兴起和农副产品销售,提高了村民收入。

“未来,我们村还计划成立旅游发展投资公司,让村民参与入股,共享生态红利。实践证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将坚定不移地坚持吃生态饭、做生态事、走生态路,努力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洪景新信心满满地说。

抱团接力奋斗:

演绎“湖珠帮”精彩创业故事

厦门江头台湾街,人流熙攘,建材商铺林立。“这里是早年湖珠人到厦门创业的‘根据地’,有一半以上的商铺为湖珠人所开,被称为‘湖珠街’。”在海风轻拂下,56岁的湖珠村民叶龙回想当初的创业历程,思绪万千。

1989年,原本在老家从事木材运输交易营生的叶龙,把发展目光投向了市场更为广阔的厦门特区,成为最早到特区创业的湖珠人。“刚来时没地方住,只能窝在临时搭盖的竹棚里,睡在木板上,台风一刮,啥都没了。大家伙儿传帮带,生意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就这么一路走过来。”说起创业之初的艰辛,老叶眼里有些泛潮。

改革开放以来,一批又一批像叶龙这样敢于“吃螃蟹”的湖珠人走出大山,前往厦门、深圳、广州等地闯荡打拼,在当地扎稳脚跟后,又带动更多同乡过去抱团发展。一开始,他们利用村里的林木资源优势和祖传木工手艺,从事建材销售,进而延伸到家装全产业链,后来又拓展到餐饮、娱乐、电商等10多个行业。如今,湖珠村民3800多人里有三分之二在外经商办企业,其中在厦门创业的就有1800人,在当地还建起了湖珠人的流动党支部。2015年1月,湖珠村商会正式成立,成为漳州市第一个村级商会,并成功于今年初完成换届。

“开放包容,真诚互爱,共赢共享,回报家乡,回报社会。”问到湖珠商会的创立宗旨,商会第二届会长梁文能掷地有声地回答。“湖珠村本以洪姓为主,后来陆续有外地移民迁入,目前村里的姓氏有20余个。我本人也是移民后代,祖籍是泉州南安。虽然我们许多人的父辈来自外地,但我们都真心热爱共同的家乡湖珠。大家互相包容、互相扶持,商会里正能量满满。”梁文能介绍,成立三年多以来,湖珠村商会累计投入资金约120万元,在家乡开展新村建设、奖教助学、关爱留守儿童等公益事业,并且在扶持会员创业、促进会员企业合作发展等方面做出了积极尝试。

致富不忘回馈桑梓,在湖珠商会的号召带动下,许多在外地打拼多年、事业有成的湖珠人纷纷回乡投资兴业。“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几年前,已在厦门拥有稳定实业的洪忠全回到家乡,创办年产值达5000万元的绿森木业有限公司,让乡亲们“从田间走向车间”,在家门口就可以上班领工资。目前,像绿森这样的村民营企业共有21家,年创产值超过10亿元,就地解决劳动力400人。

如今,一批年轻的湖珠“创二代”开始接过父辈衣钵,在事业上崭露头角。他们虽然在不同领域里逐浪弄潮,但依然保有一脉相承的奋斗精神和爱乡情怀。叶龙的儿子叶胜宗在厦门创办电商企业,为家乡一濒临倒闭的食品厂成功打开网络销路,使该厂“起死回生”,年创产值6000万元。木业企业家陈树发的儿子陈燕宝在厦门“试水”餐饮业,与家乡的生态农场紧密携手,使湖珠的绿色农产品热销厦门餐桌。

“湖珠的变迁是改革开放40年来岩溪农村发展的缩影和写照。湖珠人敢闯敢拼、勇立潮头、互帮互助、艰苦奋斗的精神暗合了改革开放的精神内核,让人既钦佩又感动。相信只要我们秉持这股精气神,未来的乡村振兴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岩溪镇党委书记王凌说。⊙本报记者 叶明义 张俊毅 廖瑜婷)

1  2  


  • 责任编辑:林永清     标签: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更多>>漳州热点新闻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东南网授权法律顾问 福建合立律师事务所 毛行熙、陈武、张英琴 律师 电话:0591-87921115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