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路 向着边坝——记漳州市第八批援藏工作队

zz.fjsen.com  2019-07-01 08:56:25   来源:闽南日报  我来说两句

如巍峨的雪山,始终抱有“当好边坝人、做好边坝事”的坚定信念

“当好边坝人、做好边坝事。”这是每一位漳州援藏干部心中的坚定信念,宛如高原上的雪山巍然耸立。

初到边坝,看着落后的交通条件,刘秋松着实吃了一惊。作为道路交通专技人员,他一方面为当地交通项目建设与管理提供技术指导,另一方面积极向派出单位争取了120万元公路养护资金,全部用于边坝交通安全基础设施改善。

看到边坝当地农业种植结构单一,农技专家林成勇从老家东山精心挑选了花生、地瓜、苦瓜、大白菜等20多个品种种苗,引入高原的温室大棚试种。“植株目前长势很好,有些再过一阵就能收成,下一步可以在全县推广了。”林成勇信心满满。

与无数援藏教育干部一样,潘川顺把教育岗位当成自己的家,把藏族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每次到中小学听课、评课,他总是笑嘻嘻地与学生“混”在一起,耐心细致地为大家解疑释惑。在他的牵线搭桥下,边坝县与闽南师范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每年都组织藏族教师到漳培训,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工作之余,援藏干部还得“进得去帐篷、喝得下酥油茶”,与藏族同胞谈心、交心。

积极响应脱贫攻坚号召,全体漳州援藏队员每年挂钩2户以上建档立卡贫困户,除了定期走访慰问外,还与贫困户确定了资金、技术、产业等方面的帮扶方式,确保贫困户找到精准脱贫的办法和出路。

一次在食堂吃饭,叶毓偶然听说食堂阿姨的女儿考上大学,可学费还没有着落。知道对方家境困难,他立即找到这位名叫贡秋拉姆的准大学生,从自己的积蓄中拿出1万元让她交学费,并每季度为她提供2500元生活费。为了照顾小姑娘的自尊,叶毓告诉她这些钱是来自爱心企业的捐赠,还特意让她写份助学申请。

在边坝,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援藏干部为挂钩帮扶对象献爱心、找工作、提供劳动技术指导……用真心真情播撒一缕缕阳光。

好比圣洁的雪莲花,在高山峡谷上美丽绽放,是因为有脚下深深的沃土

边坝的事就是自家的事,藏族群众就像自己的亲人。而对远在漳州的家人,队员们更多只有愧疚和自责。

父亲生病住院、妻子生养二孩、孩子学习成绩有波动……叶毓无法超脱到为了自己的援藏使命而无所顾及,但他却从未向组织反映过家中的任何困难。援藏干部每年有两个月的假期,但每次休假回漳,叶毓不是跑项目,就是找领导汇报工作,无一例外为的都是边坝的发展建设。他说:“家里再大的困难都能克服,有提要求的机会应该先留给边坝。”在家期间,叶毓会坚持接送大女儿上学,唱歌哄二宝睡觉,但总觉得“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实在太少”。于是每次返藏,他都选择乘坐当天最晚一班飞机,到达中转地重庆已是第二天凌晨时分,随便在机场对付一宿,大清早又匆匆赶飞昌都。

“你就好比那圣洁的雪莲花,长在高山上,我看不见,但想得见。想得见,你就是最美的。”这是刘秋松写给妻子的随笔。妻子开玩笑地说,西藏是个锻炼人的地方,能让一个搞工程的人也变得诗情画意了。这让他心中充满暖暖温情。

“来援藏,说大了是响应组织号召,说实在点是趁身体还可以,做点自己想做的事。”潘川顺入选援藏干部时,妻子刚好怀上二胎,但她毅然鼓励爱人放心前行,独自扛下家庭重担,可没想到却因过度操劳,让二孩成为永远的遗憾。

一人援藏,全家援藏。家人的一句“支持”,就是援藏干部极大的精神力量。也正是因为有了家人的理解和付出,刘秋松才会在一年半援藏期满轮换时,选择留在边坝再干个一年半;林成勇才能毫无保留地向组织提出工作调动申请,打算为高原农牧业发展奉献自己的余生。

“仁波切”,藏语意为“珍宝”,是广大藏族群众对活佛的尊称,当地老百姓也把这个赞誉送给了漳州的援藏干部们。一声“仁波切”,表达了他们对援藏干部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认可。⊙本报记者 叶明义 陈岩

1  2  


  • 责任编辑:林永清     标签: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更多>>漳州热点新闻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