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农旅”融合 云霄县棪树村脱贫致富奔小康

zz.fjsen.com  2019-07-22 09:12:31   来源:闽南日报  我来说两句

唐女士一行从厦门自驾来到棪树村,领略夏日枇杷园的风光。

山区变景区,果园变公园;农民成老板,乡村成热土。

——题记

盛夏,阵雨过后,乌山东麓的棪树村显得格外峻美清新,蝉鸣鸟叫声不绝于耳。站在村部门口的观景台上,举目欣赏千亩枇杷园,只见飘来的云雾像千军万马跃过山腰,让人恍若置身仙境。

云霄县和平乡棪树村是革命老区村,过去在百姓口中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如今,“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福建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漳州市十大最美乡村游”等殊荣纷至沓来,棪树村成为云霄县“文农旅”融合发展的典型。

日前,记者专程来到棪树村蹲点采访,探秘穷乡僻壤是如何涅槃重生、走上脱贫致富奔小康之路。

因地制宜,种下“金丸子”

——1200多亩枇杷,年产超120万公斤,产值可达1500万元

采访车顺着蜿蜒的水泥路向棪树村靠近时,连绵不绝的“翠绿碧波”顿时映入眼帘,正在抽枝长梢的枇杷树株株昂首挺拔,给人以无限希望。

在革命年代,棪树村是乌山革命根据地的重点乡村之一,棪树村村民在党的带领下,前仆后继、英勇斗争,为云霄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偏远的区位条件限制了棪树村的发展,村民生活长期处在贫困线上。“村里基本上是山坡田地,有的连铁耙子都过不了,早季水稻尚能收成,晚季要是遇上寒流,就只能收些瘪谷了。”今年92岁的老红军吴水松告诉记者,“老一辈棪树人拼死拼活地干,还是填不饱肚子,要靠年轻人外出打工买米养家。一户人家一年顶多卖一头猪,卖肉的钱多数被赊欠。”

棪树村先后尝试种过柿子、柑橘、金枣、麻竹等经济作物,但由于技术缺乏、信息落后,都没有给村民带来好收益。上个世纪80年代,吴元明开始任村党支部书记,心里一直想着怎么带领乡亲们“靠山吃山”,走出贫困。

1997年,已经调任半岭村任职的吴元明,联合棪树村4名村干部,毅然承包下村里的十几亩地,试种枇杷新品“早钟六号”,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虽然2000多株果苗是乡政府免费提供的,但吴元明等人租地种枇杷的行为,在村民眼里简直是“疯狂”之举。

“如果失败了,我们几个人都可能倾家荡产;如果成功了,我们就可以带着全村一起富起来。”谈起当初的决定,吴元明坦言,“简直是顶着天大的压力啊!”

护苗、锄草、施肥、除虫……吴元明带着大家长期蹲在果园里,平时到乡里开会或参加培训,就邀请技术员来村里现场指导,解决各种“疑难杂症”。

1999年,“早钟六号”挂果收成啦!春节前夕,这种口味清甜的枇杷一斤能卖到50元,其他时段也能卖20多元。

村民们看到“早钟六号”种植成功,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也开始跟种。30株、50株、100株……尝到甜头的村民,枇杷越种越多。现在,全村1200多亩枇杷,95%以上是“早钟六号”,年产超120万公斤,产值可达1500万元。

1  2  


  • 责任编辑:林永清     标签: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更多>>漳州热点新闻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