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部分金银首饰加工的工具 林永清 摄 清朝中叶到民国初期,大量的“番银”逐渐成为漳州经济活动中的结算货币,渐渐地影响了漳州当地的风俗。当时漳州的女子要是出嫁了,嫁妆用的箱子四角要放置银元“压箱底”,有的用银元“滚床”,寓意招财进宝;有的用银元焊成“八卦”“七连贯”银链给小孩佩戴,用来驱邪、祈福;还有用银元煮水给小孩喝,用以“压惊”。不仅如此,“番银”还被打制成头饰、纽扣等饰品。 “番银”的流行带动了漳州金银首饰行业的兴起,许多金银首饰加工的老师傅便开起了店铺,“那时候这条街上有好多金银店铺,包括崇瑞、东盛、广兴、胜川、长盛、庆记、庆昌等等!” 林银椿老人说,最繁华的时候,漳州城区共有29家金银首饰店铺,而仅马平街一带就有27家,一时间,便有了“半条马坪街,尽是金银铺”的美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