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安坪林村:“红色”引领“绿色”崛起

zz.fjsen.com  2019-08-15 08:52:46   来源:闽南日报  我来说两句

中共诏安县委、县政府旧址——坪林村“光裕堂”修葺一新后,成为诏安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吴楠 供图

雨后的坪林村,湿润的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芳香。山间成片的青梅林纤尘洗尽,一颗颗莹珠在叶尖眨眼。

坪林村位于诏安县红星乡,地处乌山山麓一侧。全村拥有山地5万亩,森林覆盖率高达61.3%。当地人解释说:“我们这里一分平地,三面环林。平地是‘坪’,‘坪’加‘林’合称就是坪林。”如此地势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天然的绿色屏障注定小小的坪林要书写一段峥嵘的红色岁月——从三年游击战争开始,坪林一直是中共云和诏县委及其革命武装的重点活动据点之一,是乌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1949年10月,中共诏安县委县政府在这里成立,运筹帷幄指挥诏安解放进程,完成政权接管的各项准备工作。

由于地处旮旯,交通不便,坪林村经济长期欠发达。然而,坪林村人继承革命先辈开拓勇猛的精神,在这片红土地上砥砺前行。

“后进”转身,“后劲”发力。如今,已脱“贫困帽”的坪林村正朝着乡村振兴的目标前进,传承红色基因、创新绿色发展,为革命老区村注入新动能,呈现一派盎然生机。

红色记忆“把根留住” 政策扶持助力脱贫

坪林村黄氏祖祠“光裕堂”,办过私塾学堂,曾传出童子稚嫩的诵书声;也举行过会师大会,曾回荡革命人激情嘹亮的红歌。

1949年9月19日,漳州解放,10月6日,由武克、李振经带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第五大队第一中队的48名干部,长途跋涉辗转乌山而来,在这里与中共云和诏县委和地方人民武装会合。

1949年10月20日,120多名南北干部在坪林“光裕堂”前举行会师大会,根据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第六地委的指示,中共诏安县委、诏安县人民政府宣告成立,引领解放诏安的进程。

为配合南下大军解放诏安县城,县委决定了“实行统一协调作战,兵分东西两路、攻取解放县城”的战斗部署。1949年12月12日,诏安县城解放。

光阴似箭,昔日破旧的祖祠经修缮,成了红色主题教育场所。祠堂天井处的地砖保留了历史的原样,上面青苔斑斑,仿佛追忆着风云场面的点点细节。祠堂新筑的墙体挂有历史旧照。照片默然,然而照片中那些男儿透出的坚毅眼神,不时予人灵魂的触动。

这一段红色历史没被遗忘,革命老区村也没被遗忘。

“你们好,欢迎大家光临!”村民黄国中崭新的农家别墅就在坪林村村部。不锈钢门窗、雪白的墙壁上贴着喜庆的对联。见到记者,黄国中热情地迎了出来。“感谢党,感谢政府,现在生活真的很好。在各级扶贫资金的支持下,我才建了这座三层总面积120平方米的房子。”

今年46岁的黄国中,曾是村里挂了牌的贫困户。家里上有老,下有小,就靠他一人打零工维持生计。“好在全家四人享受低保,每月每人330元,才勉强过活”,黄国中回忆道,“后来,跟着村里种青梅,规模逐渐扩大,现在有400多株,一年可收入2万元左右,生活才渐渐好起来。”除此之外,农闲时,黄国中还被村里雇为保洁员,每个月有1000多元的收入。而通过政府补贴的危房改造项目,黄国中一家终于住上了新房。

2017年,随着黄国中等7户挂牌贫困户脱贫,坪林村实现全村脱贫的目标。

“2015年-2018年,三年来争取各类资金补助共600万元,通过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扶持青梅产业,为村民创造就业岗位等,改变了村庄面貌,让村民逐步脱贫。”红星乡党政办主任、坪林村第一书记吴剑雄介绍,如今全村125户半数以上都住进了小洋楼,还有60多户购置了小汽车。

干群齐心修路“升级”脱贫攻坚功不唐捐

要致富,先修路。 数十年来农村发展的这一“真经”同样适用于坪林村:伴随着三次修路“升级”,坪林村村民经历了从“解决温饱”到致富再到奔小康三部曲。

1989年以前,坪林村没有公路,只有一条狭小的土路通向外界,用村民的话说,几乎是“与世隔绝”。“当时农产品很难卖出去,即便卖出去,价格也较别处贱。农作物的肥料、建筑等物资进不来,村民们的收成不好,填不饱肚子,居住环境很差。上百号人‘挤’在祖先留下的、破败的土楼里,多数村民从未出过远门,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村主任黄建阳回忆改革开放初期的情景说,“那时的日子过得太苦了。”

穷则思变。1989年,村里决定修路。“当时组织全村的劳力,男男女女共280多人,合力挖出一条砂石公路。”当年,19岁的黄建阳也参与了修路。从无到有,坪林村第一条通往外界、全长2800米的公路诞生了。

随后,这个村开始发生变化。“村民走出去,引进好的青梅品种及李子等农作物回来种植,并不断扩大规模。同时,也开始有人在农闲时外出打工。”黄建阳说,有了这条“路”,村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升,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2001年,坪林村两委班子意识到,这条砂石公路已不能满足村里的交通需求。将砂石公路改造为水泥路的决策应运而生,摆上日程。“当时由于山区路基不好,水泥路只铺到山下的石楼村,没法上到坪林村。村里就决定,用村财再加上村民集资,并发动各家劳力动手来铺设路基,3米半宽的水泥路总算修起来了。”那一年,黄建阳和家人同样动手参与修路。

水泥路通了,越来越多的村民购置摩托车,甚至个别村民还买了小车,他们与外界的通联更加顺畅。除了不断扩大青梅种植规模,还兼种彼时经济效益高的经济林,“外出打工的村民不断增加,自然从村外往村里带回的物资、信息也越来越多。增收的村民陆续盖新房,过起小康生活。”

2017年,抓住美丽乡村建设的契机,坪林村再次修路:把3.5米宽的水泥路扩宽到5米。“大车能进来了,农作物运输成本降低,村民进一步增收,基本都盖了新房子。路宽了,很多村民把车开回来了。”

“看到村两委把实事、好事办好了,村民对村里各项工作也更加支持了。”吴剑雄说,近年来,坪林村着力改善人居环境,通过破旧危房改造、河道疏浚整治、垃圾统一收集处理、村道日常卫生保洁、生活污水处理、自来水改造提升、村民公园建设等项目的实施,逐步告别村庄的“脏、乱、差”形象,朝着亮化净化美化的标杆前行。

与时俱进多元发展“绿色”唱响振兴新篇

“政策落实、项目带动,资金扶持,现在中央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我对坪林村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吴剑雄认为,乡村振兴,生态是关键,而坪林村有着先天的生态优势。“依托乌山旅游的整体开发,坪林村的红色旅游深蕴发展潜力;而坪林村作为‘富硒’村,种植出来的青梅等农产品的品质优良,绿色农业得天独厚。”

“目光要放长远,做好规划,一点点发展。坪林村人口只有500多人,正所谓‘船小好调头’,我们可以多做尝试,找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模式。”前景看好,但坪林村并不盲目乐观。“眼前好不代表以后都好,要有危机意识,跟得上市场的步伐。经济收入多样化,才能长足发展。”黄建阳说,如果单靠青梅,农产品种植的收入显得太单一,有一定的市场风险。

从2007年开始,黄建阳和其他村干部通过市场了解,开始尝试少量种植油茶。“油茶全身都是宝,榨成茶油,在食用中有极高的营养价值。除了食用,也大量运用于化妆品、日用品等成分添加。收成季节又与青梅错开,可以填补种植青梅农闲时期的空白,有利于村里的农业发展和村民增收。”黄建阳说道。

这些年油茶市场供不应求,让黄建阳又有了进一步的谋划:“把成功的种植经验分享给更多的村民,鼓励村民种植油茶,形成规模发展的新产业。相配套地,我们考虑成立村民合作社,注册品牌,形成种植、收购、加工、包装、线上线下销售等一体化的产业链条,避免因零散种植导致的供求信息不平衡、价格被压低等情况。”

如果顺利,坪林村的油茶产业在今年底就能见到成效。“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坪林村干部群众正以奋发昂扬的新风貌建设美丽幸福的新村家园。“当年,红军在这里顽强不屈战斗;如今,这里的百姓不管在哪都敢拼爱赢、勤劳致富。”黄建阳说,在祖辈父辈的言传身教下,红色精神代代相传,润物无声地激励着当代坪林人追求“绿色发展”,新时代的坪林村必将更加富美!⊙本报记者 邓文忠 周扬宁 黄舒哲 通讯员 吴楠

  • 责任编辑:林永清     标签: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更多>>漳州热点新闻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