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坤贵:在救死扶伤的道路上执著前行

zz.fjsen.com  2019-11-01 18:10:00   来源:  我来说两句

“你若性命相托,我必全力以赴。”这是初入医路时余坤贵的誓言,从医22年,如今这句话已成为余坤贵坚守不忘的初心。今年48岁的余坤贵,凭借扎实的医学知识、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及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已从昔日青葱懵懂、满腔热血的毛头小子,蜕变成为沉稳出色的医生,如今是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漳州招商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分院(以下简称:开发区分院)医务部副主任、副主任医师。

信任,带来职业的幸福感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在小的时候,余坤贵便十分喜欢范仲淹的这句名言。“小时候,看到村里的大夫把人治好之后,大家高兴的样子,心理就想‘原来,救人是一件这么幸福的事情’。”长大之后,他也幸运地踏上了自己的求医之路。

从医22年,余坤贵一直都是在基层医院服务。“基层医院的特点就是患者很少有预约就诊,就医随意性很强,经常医院下班后,患者就来了。”但这周边社区的群众都知道,只要是余医生,无论何时他都会首先考虑患者情况,提供救治服务。

今年下半年,余坤贵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交流学习。在总院的四个月里,只要有机会他都会跟着带教医师进手术室学习外科手术操作,他明白这是能为患者提供更多、更好服务的机会。“我主要是来学习手术技术,大家对我都很友好,尽可能为我提供学习便利。”余坤贵调侃自己获得了总院开通的“绿色通道”,为了能更全面地学习,除了外科手术,总院还特批他可前往各个科室观看学习手术。

虽一直在总院学习,但余坤贵仍心系“老病号”,工作日在厦门上班,周末就放弃休息回来为提前预约的患者诊治。这天,余坤贵刚参加一场医学领域的工作会议,本是可以好好休息、自由安排的下午,余坤贵却马不停蹄地从厦门赶回开发区分院。

今年77岁的江大爷是余坤贵的老病号,家住港尾镇,2014年因车祸导致脊柱神经损伤,在市医院做了膀胱造瘘术。有幸从车祸中捡回一条命,但是术后更换造瘘管却让他们一家犯愁,造瘘管一个月要更换两次,虽是小手术,但离家近的港尾乡镇医院因缺少相关设备与医疗人员无法为老人提供医疗服务,市医院又太远,一旦发生造瘘管堵塞情况,长途跋涉跑一趟还要挂号排队,每每都让江大爷痛不欲生。几经打听,江大爷的儿子来到相隔不远的开发区分院找到余坤贵,从此开启了他们长达7年的缘分。“我们信任老余。不管是周末,还是夜晚,只要是我们需要,一通电话,老余都会为我父亲做手术。这7年来,我们与老余的相处像是家人、朋友。”江大爷的儿子感激地说道。

参加工作以来,余坤贵接触过形形色色的患者,遇到过各种各样的事情,他体会过守护住生命的开心,有过抢救完病患的紧张,有过沟通中无效的愤怒,更有过理解通融的交心。病患的信任是他作为一名医生最大的幸福。“余医生是全心全意服务患者的好医生,所以‘老病号’也多。在平时的工作中,只要患者有需要,他随叫随到,从不计较个人休息时间,甚至在选择住处上,也是选择了离医院最近的小区,只为了能够第一时间服务患者。”开发区分院住院部护士长官小华说道。

三个月前的一个午夜,大径社区一名一岁幼儿在睡梦中不慎从床上滚落,还不到能开口清晰表达的他只能用嚎啕大哭表达自己的痛苦。初为人母的年轻妈妈发现孩子的右手没办法动了,心急如焚但又不知道怎么处理,只能在深夜通过朋友圈对外求救。看到求助信息的朋友发来了一串电话号码,焦急万分的她迫不及待地拨通了电话。

“医生,我孩子从床上摔下来了,右手没法动,怎么办?请您帮帮我!”熟睡的余坤贵在凌晨1:30,被一阵急促的手机铃声吵醒,惺忪的睡眼瞥见一个陌生的号码,没有一丝犹豫地接起了电话,电话另一头是一个母亲焦急的请求及孩子痛苦的哭嚎。余坤贵立即做出反应,条理清晰地询问母亲关于孩子的情况后,便让她注意固定患儿右手,尽快到第一医院,他会在医院就诊室等她。

电话挂断后,余坤贵用最快的速度洗了把脸,换上衣服,从家里赶往医院只花了十分钟不到,“虽然医院也有急诊医生,但通过我与孩子母亲的通话,已大概掌握了孩子的情况,到医院后可以马上为孩子治疗。”余坤贵赶到后,患儿紧随其后到了医院,他通过再次询问,复查,安排拍片,确定是“桡骨小头半脱位”。余坤贵立即开展治疗,牵拉、拔伸牵引,旋后、屈肘,顺利完成复位。年青母亲看着因疼痛减轻止住哭啼的孩子露出了微笑,真诚地对余坤贵说道:“谢谢余医生,影响您休息了!”。

“对于群众来说,‘名医’可能是那些遥不可及能攻克疑难杂症的专家,也有可能是在身边能为他们减轻病痛有口皆碑的基层医生。”余坤贵常常感叹在基层医院当医生,“知之非难,行之不易”。基层医院为群众解决最多的便是常见病、多发病,这些病症不难,但却磨心。每天流水一般的病患,因为疾病带来的不适与恐惧,来到诊室。未知的病症、不安的情绪与解决病痛期望,常常会让医患关系有些紧绷。“我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我们党的宗旨便是‘为人民服务’,我将这五个字刻在心中,时刻警惕,耐心待人、仁心治病、虚心求教,长此以往,我也在这个岗位上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感。”

坚守,务谋病者之福利

“哎呀,针剂、输液管我刚随手落分诊台了。”家住店地社区的黄先生的母亲因陈年旧疾一直是余坤贵诊治的,每次看病拿药后都要来跟他告别。“看看你这记性,要是我没再检查一遍,你还得跑一趟,下次可得仔细些。”余坤贵笑着对一旁不好意思得直挠头的家属说道。“余医生的脾气很好,对我们提出关于病情、药物问题,有问必答,会耐心解释到我们了解为止,平时也总是提醒,帮我反复确认检查药物是否带齐。”黄先生说道。

“工作多年,余医生一直坚持着‘要为患者和患者家属多想一些’。”官小华回忆起两年前的夏日,有个工人从高处摔下骨折,来院后医院第一时间给予救治,工地负责人也在赶来的路上。“当时只有余医生注意到了随行陪护的工人,当时就餐时间过了许久,工人虽已饥肠辘辘,但身上没带钱只能忍着,余医生了解情况后,自掏腰包给了工人100元,让他先去吃个饭,患者他会帮忙看着。”

余坤贵常说,只有真正把对患者的热心、耐心、爱心、细心贯穿到整个就医过程中,才能让患者对医生充满了信任和对疾病的转归充满了希望。在基层医院,由于患者受教育水平不一,很多患者识字不多,看不懂医院的导引牌,也不知道找谁问,往往就是看到哪个科室有医生坐诊就往那走,往往是问完才恍然大悟“走错了”。每当遇到这种情况,他都会给患者耐心指出该去哪里看病,如果工作不忙,还会联系专科医生,带患者前往正确的诊室就医,并在途中为患者讲解医院的看病流程。

余坤贵在行医过程中是以态度好而闻名,对待患者,他总是耐心聆听他们的请求,向患者解释病情,为他们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但“好好先生”余坤贵,面对患者也有不得不“虎着脸”的时候。

“常常遇到有些患者,总担心不给医生‘红包’,医生就会怠慢他们,不及时提供准确的诊疗服务。”每当遇到这种情况,余坤贵总会拉下脸,态度严肃地回应:“在我这里不收红包,请您不要把这种的不良习惯传给我,您不送这红包,我和我们医院的医护人员都会一样尽心、尽责把您的病看好。”

熟悉余坤贵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朴素正直的人,他从不收“红包”、“回扣”,他也常对身边的医护人员说:“我们是为群众服务的,要对的起群众的信任,做事一定要讲原则,绝对不能贪小便宜,不能因为自己的利益而损害患者的利益,更不能损害国家和集体的利益。”

“身为一名医护人员,救死扶伤、忠贞职守,勿为有损之事,务谋病者之福利,在我心里这都是应该做的事情。”自1997年从福建中医学院毕业后,22年来,余坤贵一直兢兢业业,默默地奋战在基层医疗工作的第一线,对待患者,不管大病小病,不论贫富贵贱,他都一视同仁,认认真真地去对待,恪守着一个医师的职业道德。

初心,扎根基层一生无悔

余坤贵是医院班子成员,也是医疗业务负责人。平时除了负责处理行政事务,也要坐诊外科和120出诊,还要负责全院危重患者的会诊和抢救,调解医患关系,负责骨科住院患者的诊疗和手术治疗、康复指导。每天都要在急诊科、住院部、医务部之间来回上下跑动不停,但他从未说过一声累。

“病人以性命相托,我们怎能不诚惶诚恐,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余坤贵在与年青医生谈工作时常常强调。余坤贵是开发区第一医院2013年创办后的第一批医生。“从创办之初只有十多名医护人员,逐步开设各种科室、承接手术、设立住院部等,到与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合作愈加深入,医院顺利通过了二级综合医院认定,现已拥有20个科室、122名医护人员,医院门急诊量同比去年增长了32.91%,住院人数同比增长了87.96%,这些年,医院一步一步走的艰难。而随着漳州开发区第一医院住院综合楼建成将投入使用,我们必须用最短时间内成长起来,在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医疗技术、服务能力等方面都有所进步,才能更好地服务以‘性命相托’的患者。”余坤贵知道,在不久的未来,医院整体实力将再次扩充,会有更多的医护人员加入进来,他将面对更多的患者和疑难杂症,这是一份沉重的压力,同时也是作为一名医生的幸福。

“老余常说,患者是因为信任我们,才来这里接受诊治,他希望我们的医护人员也能善待每一个患者,回应这份信任。在我们医院,大多医生护士是从农村出来的,我们得到这份工作不容易,父母把我们培养出来更不容易。我们的患者也多是农村人,他们中有很多人没有存款,生病住院不仅要花掉他们少得可怜的积蓄,还会占用他们的劳动时间。将心比心,我们看病、检查、治疗的时候,能不检查的项目就不要检查,不要扩大治疗,用药要经济实惠,医保农保的病人要尽可能用医保药或农保药,尽可能减轻患者的负担。”王斌是一名住院医生,2016年来到开发区分院:“余坤贵对待患者就像家人一般,只要是他能为患者提供的便利、帮助,他都会不遗余力地去做。余医生是我们年青医生的榜样。”

“很多时候,我们面对生老病死虽也无力,但我会始终坚持悬壶济世治病救人,上达天意,追求真理,下对人心,脚踏实地。”余坤贵说道:“这条路,陪伴我一路走来的,是患者。”(许小燕 文/图)

  • 责任编辑:陈志远     标签: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更多>>漳州热点新闻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