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成就梦想—漳州山区县贫困户脱贫记

zz.fjsen.com  2019-12-15 11:26:14   来源:闽南日报  我来说两句

2019年,漳州市把稳定提质、巩固脱贫成果放在首位,全力推进扶贫工作提质增效。各县(市、区)、乡(镇)、村把工作重心转向三个升级:从落实减贫数量向提升质量升级、从外援式扶贫向内源式脱贫升级、从突击式帮扶向长效机制帮扶升级,坚实走扶贫攻坚“最后一公里路”。日前,本报记者与市、县两级扶贫办同志一起到山区县进村入户走访调查,感受扶贫扶出我市乡村振兴的新气象,了解广大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新生活。

扶到民心上

一条水泥小道开到郭秀花家门口,老人沧桑的脸上却漾着甜润的笑。她出来迎接我们时说:“政府帮我们危房重建,连路都开到门前小院,现在是有房住、孩子有工作,穷日子熬出头啦!”

华安县高车乡际头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3户,贫困情况各不相同,子女上学费用高、户主生病缺劳力、老宅高危没钱修建的贫困户却不少。“贫困户心里最急的事就是我们扶助的重点,扶贫就要让贫困户看到生活的希望!”华安县扶贫办副主任李文强朴实地说。

际头村山高路远,许多村民还住在海拔千米的山上,几年前这里是“穷窝窝”,近百年老屋台风一来就成重灾区、山上土路塌方滑坡,生活别提多难了。政府从群众最难最盼的事入手,七公里长的盘山水泥路铺成通车了,解决了小山村发展的燃眉之急。

一家四口却有三人患病的郭国荣老人家里也盖起两层楼房。老人今年已经70多岁了,三个儿子都有家族遗传的高血压病。小儿子大学毕业就职于厦门一家建筑公司收入可观,前年不幸患脑瘤在厦门养病,日子过得不容易。如今在村里的产业带动下,一家人靠养蜂维持生计,日子一天一天好起来了。

乡干部蒋敏学介绍,际头村所在的山上生态环境好,花粉质量好,村里带领大家养蜂脱贫,“甜蜜”事业已经让不少贫困户尝到了甜头。

长泰县岩溪镇霞美村的贫困户陈进成原来家住山边的危房,很容易因山体滑坡而出现危险。村里干部很快帮他找到交通便捷的路边地块,并四方筹措资金,除了造福工程的补贴,不够部分由挂钩贫困户的县公安局局长全部解决,以最大的力度帮助他建起了一间小平房,既方便了小女儿就学,也使他能就近揽到更多的活。

抓住困难点,拉他一把,就从贫困边沿把人拽上来了。贫困户心里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

扶出精气神

华安县上樟村四面环山、层峦叠翠,因村口一株300年老樟树风姿俊美而得名。然而,天生禀赋却埋没在脏乱差的卫生环境中。驻村第一书记李炎春刚到这里时,看见的是垃圾成堆、溪流脏堵,这样的农村怎会有发展的气象?他下决心把自然的美丽带回来、让上樟村脱胎换骨,成为人人爱来的宝地。

除了发动党员干部群众义务劳动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每年暑假,福建工程学院来的李炎春还发动大学生志愿者来这里。青年学生的活力犹如一股清流注入到这闭塞的小山村,沉静的山庄从来没有这样热闹鲜活,处处是欢歌笑语、处处可见青年人忙碌的身影。他们清理垃圾、布置村容村貌,他们挨家挨户了解贫困户情况、帮贫困户做事,上樟村的改变正在悄然发生……

今年国庆节,村里自拍自演了《上樟之恋》MV片,把上樟的变化、乡村振兴的精气神展示给全国人民。清清的溪流、弯弯的小桥、百年的香樟,一切都带着浓浓的乡愁,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客商前来参观投资。

黄龙果种植大户来了,经济效益可观,解决65名农村劳力,其中两名贫困村民,带动全村增收80余万元;一元农场办起来了,整山开发生态景区、种植葡萄柚,带动村民产业致富。

村民周金德患严重肾病,生活基本不能自理。我们去家中看望他时,他的妻子刚从果园里赶回来,笑盈盈地向我们述说生活状况。虽然家中负担挺重,家中里里外外都靠她一人支撑着,但这位勤劳朴实的农村妇女却乐观地对我们说:“村里干部很照顾我们,经常到家中了解情况帮助解决一些困难,还给我介绍黄龙果采摘工作,月收入上千元。遇到困难我们只能去面对,现在家里有病人,是辛苦点,但我们并不悲观,还有党和政府时刻在帮助我们!”

扶出新景象

扶贫不是一户一人,而是“大河有水小河溢”。

从华安县沙建镇建美村村民家中眺望,只见一座山正在开挖建设,全村人都知道那是一个集游乐、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大型综合体。贫困户庄朝中原来的10多亩地被征用了,获得土地补偿金40多万元,平地起洋房,自己也脱离耕种生活,当上一名卡车货运司机,月收入8000元以上,彻底摆脱贫困。

“引进一个大项目,带富一村人,建美村良好的生态和招商环境带来产业发展,扶贫是个系统工程,全村干部群众共同努力才能扶出新景象!”沙建镇党委副书记郑志超说。

贫困村平和县芦溪镇连益村依山傍水,一排山、一条溪、一条路三线并列延伸而成一个村。军人出身的叶更生自己有公司,在漳州发展得不错,却返乡当上了村支书。他喜欢家乡的山水,他要带着乡亲们跨过贫困这条坎。“无工业无污染的山水就是我们的本钱”,叶更生说。

这几年,村里用科技扶贫资金入股市旅投集团,分红获得收益;村里的山上种满了蜜柚。叶更生拿定主意,建起了几个大柚棚搞租赁,通过产业和项目带动,整村扶贫,年村财收入达10万元以上。

扶贫的路就在脚下。“等再过几年,我们的交通基础设施上去了,会吸引更多潮汕、漳平等周边地市的游客,到时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了!”谈到发展,村里的干部群众信心十足。

“广大贫困户的未来不是梦,当我们真正按照中央总结制定的‘两不愁三保障’、精准识别、挂钩帮扶责任人等各项科学有效的方法去落实,把产业和项目带到农村广大天地来,就能圆乡亲们一个绿色家园梦,打赢脱贫攻坚这场伟大的战役。”采访中各级扶贫干部深有同感。(⊙本报记者 陈瑞珠 文/供图)


  • 责任编辑:叶同辉     标签: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更多>>漳州热点新闻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