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赋新能 农业玩转“大数据”

数据成了“新农资” 手机成了“新农具” 自动化播种成了“新农活” “线上农贸”成了新时尚

zz.fjsen.com  2020-07-30 10:39:14   来源:闽南日报  我来说两句

农业3.0时代,是以现代科技和电子信息为主要特征的农业革命时代。迎着蓬勃的时代浪潮,漳州不仅加快推进互联网与高科技软件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更着力从育种育苗、栽种管理、农资流通、农业技术服务等多方入手加强数字化改造,以数字经济赋能全市农业转型升级。


智慧物联 农业不再“面朝黄土背朝天”


标准化车间、自动化流水线、智能化控制系统……走进位于漳浦县海峡两岸(漳州)农业硅谷的福建万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食用菌生产基地,偌大的车间里不见工人紧张忙碌的身影,耳边只有高速运转的机器声,电脑控制系统实时自动记录并传输产品数据。


“将现代农业与智能物联网技术相结合,解放出的不仅仅是人力和双手,还有珍贵的土地资源。”公司生产负责人告诉记者,在目前基地所采用的工厂化栽培模式下,以年产4万吨食用菌计算,所需土地面积为320亩,仅为传统农耕模式的1%,用工量只占传统模式的2%,生产效率却比传统模式提高了近40倍。“特别是智能改造金针菇标准化菇房后,通过中控室、移动监控平台等数控系统,基地可以实现对菇菌的接种、培养、发芽、生育等环节的智能化调控,并将产生的废菌料集中收集应用于公司自身白玉菇、蟹味菇的栽培和有机肥生产,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整个生产过程无农药、无污染,高效环保。”


像万辰生物这样以“农业+智慧物联”为特征的新农企近年来在漳州大量涌现:同发现代农业智慧园建立双孢蘑菇智能栽培菇房,通过引进双孢蘑菇基质一次、二次隧道发酵数控系统,实现菌料生产效能提高7倍,并很好地解决了传统菇料发酵污染问题;全省最大的鸿森蛋鸡项目率先引进荷兰智慧化蛋鸡养殖设备,从而实现调温、换气、喂养、输粪、集蛋等生产环节全智能管理;港荣泰(福建)引进国际先进的智能化栽培生产线,全流程实现“黑灯生产”……这些接受数字时代赋能的农业“弄潮儿”们,正在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业刻板印象彻底打破。


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获悉,围绕可视化管理、物联网建设、电子商务、质量安全可追溯、公共信息服务等六个覆盖率100%目标,目前我市已建成绿洲农业、百汇绿海等5个省级现代农业智慧园,创建13个省级农业物联网应用基地和26个市级数字农业示范点,建设农业物联网试点企业19家。仅今年上半年,全市就新建完成2条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线,通过“专业化种猪场+专业化育肥猪场” “两点式”养殖存栏生猪97.7万头, 先后两批28家农业企业入选省级“百千”增产增效行动重点企业,占全省的18.7%,增资扩产项目全年可新增产值30.2亿元。


数字营销 农产品出村有了“快车道”


“农民最怕的是什么?怕的是辛苦种了一年树,果子却卖不出去,只能烂在枝头。” 云霄县和平乡河溪村村民吴权茂说。


可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果子要如何打开市场?“线上”数字营销和电商物流的入驻,让这一切有了转机。


通过开展“农村淘宝”、创新“一户一店一码”,我市帮助农户开设微店、淘宝店,借助后台大数据摸清生产情况和市场需求,帮助农户搭建起与老百姓的“菜篮子”供需桥,“云端”解决滞销难题。同时,我市探索建立农村电商服务站、合作社、电商平台等,与农户形成层层联结、环环相扣的帮扶机制,共享电商产业链条增值收益,推动规模和效益双丰收。如今,像吴权茂一样,仅靠一部手机、一家微小店、一个二维码就能从事“线上农业”的农民越来越多,不少建档立卡贫困户更是借此成功打开农产品销路、彻底摘下“贫困帽”。


针对疫情期农产品线下销路受阻等情况,我市还抢先借助电商“全天候、零距离”的特点,运用“商务复工e网帮”与阿里巴巴(1688、淘宝、天猫)和京东等大型互联网平台强化联系,争取平台助农资源的扶持,并为哟客配送、美菜网、好菜到等生鲜配送企业开具绿色通行证,组织电商协会、发动爱心企业参与爱心销售,推广优化“超市平台+合作社+果农”助销模式,结合漳州味、新南丰等开展社区团购、同城配送,助力农产品打赢“产销突围战”。


在畅通农村物流“毛细血管”的同时,我市还积极搭建“云平台”,通过“县长直播”、举办产销对接会、打造“线上花果山”、举办线上销售大赛等方式,帮助农产品“触网”热销,铺设农产品出村“快车道”。今年上半年,全市网销农产品超过16亿元,同比增长40%;发出农产品快件近1910万件,同比增长72.8%,实现“逆势突围”。


云端监管 守护从田间到舌尖的安全


“实际上,数字农业是一个全产业链的工程,包括产前、产中、产后,更包括对农业数据的数字化监管,这点极为重要。”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数字农业不仅要从种植源头进行监管和把控,更需要对种子、化肥、农资设备及流通过程实现普遍的数字化管理。


早在2014年,我市就与全省同步建立起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信息平台和农资监管信息平台,推行“互联网+”监管模式。目前,全市共有2871家有生产基地的食用农产品生产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被纳入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信息平台,监管覆盖蔬菜、水果、食用菌、中药材、畜禽产品等特色产业。对已纳入食用农产品“一品一码”追溯的生产主体,我市完整记录生产数据并及时准确地录入信息监管平台,并给予追溯标签,今年来共赋码8.5万多批次。同时,我市延伸拓展农产品生产企业可追溯监管范围,建立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监管平台,并在全市11个县(市、区)建立流动监测体系,配置流动监测车和配套检验检测设备,实现市、县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全覆盖。


在认真做好农产品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管理衔接机制的同时,我市还积极建设农资监管信息平台,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1213行动计划”。至今年6月底,我市农资监管信息平台已建成涵盖农药、兽药、种子、肥料、饲料等农业投入品领域,将农药、兽药、种子、肥料、饲料等领域共计2571家生产、经营企业纳入平台监管,形成了“农业农村部门+农资企业+农资用户”的农资监管信息化网络,实现农资产品源头追溯、流向跟踪、信息查询、产品召回、监管高效的目标。


通过农资监管信息平台的数字化执法监管,我市有效规范了企业生产经营行为,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据不完全统计,平台建成5年来,全市农业综合执法机构共开展网上巡查57527次,点击操作244283次,在线巡查时长441254分钟,巡查农药、兽药、肥料、种子和饲料等生产经营企业购销台账网上录入数据255262家次,现场核查400多家次、责令整改300多家次,发现经营假劣农资行为70多起、全部立案查处;累计农资品种14960种、生产销售农资产品28.8万吨且均在网络平台备案。


“对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进行无死角的数字化监管,守护好每个人舌尖上的安全,这才是数字时代农业数字化能带给我们的最好体验。”市农业农村局的相关负责人说。


信息进村 打通农业数字化“最后一公里”


缩短城乡发展差距的重点,在于缩小数字鸿沟。


如何缩小?提高农村的信息化水平是关键。2016年以来,我市按照“有场所、有人员、有设备、有宽带、有网页、有持续运营能力”这六有标准,通过“政府+承建商+运营商”模式,大力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重点提供公益、便民、电商和培训体验等四方面服务,打通农村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


目前,全市已建设益农信息社1341个、县级运营中心11个,覆盖全市80%以上的行政村,培训村级信息员1008人次。通过开展12316农业信息服务,我市还不断完善集合“呼叫转接、专家支撑、保障激励”于一体的语音电话呼叫系统,推广应用手机农务通APP和门户网站视频咨询系统等,建立农户直通省、市、县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终端服务网点,为农民解决农业生产上的产前、产中、产后问题和日常健康生活等问题,至今便民服务人数逾10万人次。


为了缩减流通链路、提高信息效率,我市还积极建设县乡村三级物流及农村电商服务站全覆盖项目,至今共拓建农村物流站点1352个,其中农村快递末端网点328个、村邮站401个(含贫困村183个)、村级邮政物流点356个、邮政代投自提点267个,建有4个国家级、2个省级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县。作为试点,漳浦县已建成21个乡镇分仓和300个村级服务站,配套建设农村电商物流云平台、可扩展的一体化供应链管理平台,实现“快递村村通”;云霄县以“农村淘宝”建设为抓手,实现全县158个行政村站点全覆盖,解决了从县到乡镇再到村物流等多环节问题,打通县级电商服务中心、供应链仓储中心、县镇村三级物流体系,助力信息进村入户、助农致富。


在各地因地制宜的实践中,益农信息社服务方式、服务内容及运营模式得到不断创新,益农信息社的实用实效性也得到持续提升。其中,诏安县运营中心与县农产品电商站点进行“线上+线下”有机结合,以整合乡村“四通一达”等快递分拣配送业务为切入点,建立由县到村的末梢快递物流渠道,逐步发展自己的商品供应链,借助收购特色农产品、集中配送到专业站点销售等方式,有效解决农产品上行和下行的问题。


此外,全市各县运营中心相继拓展承接代收水费、电费、通讯费等增值服务,并与各大银行合作开展金融信贷业务、保险业务、代办“裕农通”业务等,并利用村级益农信息社加载农村金融、公益、培训体验等服务内容,实现普通农户不出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出户就可享受到便捷、经济、高效的生产生活信息服务,农业农村信息化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记者 蔡柳楠 李润 通讯员 郑庆祥 黄喆煜)

  • 责任编辑:李姗姗     标签: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更多>>漳州热点新闻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