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台商区媒体采风活动:追寻“红色记忆”
2021-05-14 10:04 来源:东南网 作者:胡婧 许文彬 责任编辑:陈志远 我来说两句谢亚明向记者讲述当年历史 东南网漳州5月14日讯(本网记者 胡婧 通讯员 许文彬 文/图)近百年来,在革命历史时期,漳州台商区角美镇涌现出了一大批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烈士、英雄人物,也留下了多处的革命遗址遗迹。为了追寻这些不可复制的红色文化资源、宝贵的精神财富,触摸城市红色记忆,向广大群众展现台商区的壮阔历史画卷,5月12日,漳州台商区举办“寻访台商区红色记忆”媒体采风活动,来自央级、省级、漳州本地等多家主流媒体近20名记者齐聚台商区,共同寻访红色记忆。 活动当天,采风团先后走访了江东古桥、角美红色文化纪念馆、西边村革命烈士陵园、龙田小学地下交通站、王生财纪念碑等地。每到一处,采风团都与当地村民、部分革命先辈后代深入交流,听他们讲述红色历史故事,重温革命经典,用镜头全方位多角度记录下一个个精彩画面。 江东古桥 一座古桥:村民自发三次抢修江东古桥 江东古桥,横架在漳州九龙江的北溪与西溪交汇入海处,作为宋代古建筑,早在2001年就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漳州江东桥是我国古代十大名桥之一,被《世界之最》一书列为世界最大石梁桥。1932年4月20日的一场战役,把记忆带回了那个战火缤纷的年代,当时,第十一师三十一团开赴江东桥一带驻防,三十三团进驻角美。 据介绍,相传建桥时依江中老虎过江的礁石垒墩,故名虎渡桥。据地方史记载,宋绍熙元年(1190年)就曾在此架浮桥,1214年始建石墩木桥,1237年因木桥失火而改建成“广二十尺,长二千尺”,“十有五道”的石桥。1928年因修建公路桥而改建成简易的钢筋水泥桥。1938年为阻止日军入侵炸毁后,于1949年前修复,在1970年代初于古桥上加高架设钢筋混凝土公路桥,后经过多次修缮。 谢亚明带领记者重走江东桥 今年77岁、曾任坂美村支书的谢亚明告诉记者:“当时,我还是一个小孩子,但也是抢修江东古桥的见证者,当时,全村的村民都自发性地拆家里的木板、铁板,冲到江边抢修古桥,前后一共抢修了三次,场面十分惊险,后来听老人家讲述,才知道那是为了把被日军炸断的桥抢修修复回来,让解放军可以安全地渡江。”江东桥的石梁每条长22至23米、宽1.15至1.5米、厚1.3至1.6米,重达近200吨。这是桥梁建筑中的伟大创举,中外建桥史上的奇迹。 一支船队:奏响英雄南门人的胜利赞歌 角美自古人杰地灵、英雄辈出。从1932年至1949年的革命战争年代,角美儿女的身影活跃在田里中共地下交通站、水下红军桥、厦门战役支前船队……他们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革命诗篇,演绎了许多动人心弦的红色故事。位于台商区南门村的红色纪念馆的专题陈列全面展现了角美渔民积极参与支前,为解放厦门献出热血和生命的光辉历史。 南门村红色文化馆 南门村文书黄登朗告诉记者:“我从小就经常听到老一辈讲述红色革故事。长大后,我对文史特别爱好,为了使角美的红色革命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我开始着手整理角美的红色资料。”他介绍道,角美红色文化纪念馆位于南门村,主要展示的是在厦鼓战役运载解放军渡海的战斗中,面对敌人的猛烈炮火和随时沉船的危险,挺身而出、踊跃支前的128位南门村民、渔民的壮烈故事。“他们之中,有27名烈士为国捐躯,血染鹭江,诞生了以共和国特等功臣张水锦为代表的功臣群体,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英勇赞歌。”黄登朗说。 参观红色文化馆 当时,为了打好厦门战役,解放军做好发动征集船工的工作,在角美区组建“南台船管会”。据悉,“南台船管会”的前身是横渡长江的船管大队。1949年9月23日,人民解放军31军91师“南台船管会”在石美村南门大榕树下广场召开支前动员大会,参加的渔民家属达200多人。10月15日,成立仅22天的角美南台船管大队便组织106艘船只,共有船工180多名。其中,石美村贫苦渔民张水锦(支前唯一女船工)组织丈夫和三个儿子踊跃支前。在连续20多天的演练中,支前船工教解放军指战员练习游泳、划船、驶帆、掌舵等技能,解放军指战员则向支前船工传授战时常识和作战技能。船工为战役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参观红色文化馆 黄中华(烈士)之子黄成和向记者们讲述了当年父亲壮烈牺牲的历史,他说:“当年父亲牺牲的时候,留下了六个孩子,母亲还怀着家里最小的孩子,当时大家都特别伤心,但是解放后,我长大了,明白了父亲一个人的牺牲换来的是人民的幸福生活,特别感动,今后也要好好教育下一代,让他们能明白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 据介绍,厦门战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渡海作战,也是叶飞将军指挥解放福建的三大战役之一,对漳州、厦门乃至福建省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西边革命烈士纪念碑(园) 两座纪念碑:为了那段不能忘却的历史 在漳州台商区,还有这样两座纪念碑,纪念着当年为了革命牺牲的烈士们,一座是西边革命烈士纪念碑(园),位于角美西边村壶屿社,始立于解放初期,早期名为“解放军烈士墓”,2014年由角美镇出资重建。此纪念碑(园)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排长王立军等13名烈士而立。据介绍,当年的那段历史是:1949年12月间,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排长王立军同志带领十名战士夜间执行军事任务并征调当地船工黄潮、吴薯同乘一条小木船从港口出发,不幸遭遇大风,在海中翻船,船上十三人全部遇难。纪念碑(园)四周由石栏杆围成,四面都有三级台阶,平台下面是大埕,周围铺了石凳,供村民和来访者休闲。 另外一座纪念碑则位于龙田村,当年龙田村地下交通站是闽粤赣一个中心交通站。龙田村老年协会会长王振成告诉记者:“1949年8月,中共闽中(地委)厦门工委指派共产党员吴朝明和吕良德,在角美中心小学(今龙田小学校址)组建,开展了大量支前工作,成为我党传递情报的重要据点。交通站里面的老师经常利用讲课时间,发展地下党员,发展先进老师和先进学生。王生财就是龙田小学第三届的毕业生,他在党的教育下,是一个比较先进的青年,毕业后参加革命事业,在斗争中英勇牺牲,年仅21岁,为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青春与生命。” 采风过程中,记者们纷纷表示,要把此次采风作为一次切实践行“四力”,砥砺初心使命的契机,继续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抓更多“活鱼”,采写出更多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文章。同时,也借此机会进一步深入了解台商区、聚焦台商区,见证这片热土的新气象、新变化,多发掘台商区红色革命历史和文化底蕴。 据了解,近年来,漳州台商区加强辖区内丰富党史资源及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形成了一笔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台商区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增强党史学习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针对性、实效性。据介绍,此次媒体采风活动,将有利于进一步挖掘红色资源,讲好当地革命故事、弘扬革命精神,让红色革命精神更加贴近群众、深入人心,使其真正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实践课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