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木偶头雕刻技艺薪火相传
zz.fjsen.com 2023-01-10 10:10:17 来源:闽南日报 我来说两句
![]() 2022年12月31日,著名木偶雕刻艺术家、徐家木偶第六代传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漳州木偶艺术大师徐竹初因年迈去世,享年85岁。徐竹初不幸离世后,社会各界人士送来花圈进行吊唁,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发来唁电表示哀悼。 在徐竹初生前的工作台上,如今还摆放着日常使用的雕刻工具。桌上雕刻一半的木偶头,只露出人像雏形,好像工作台的主人只是刚巧离开一会儿……和刻刀结缘七十余载,徐竹初还没来得及和这些“老伙计”正式道别。 “在生命最后的日子,父亲依然每天雕刻木偶。拿起刻刀,他常常一坐就是三四小时。他想尽可能多留一些作品,供后人创作借鉴。”徐竹初的儿子徐强说,临终前,父亲徐竹初最关心的仍是木偶雕刻技艺的传承。 传承创新七十余载 终成一代木偶艺术大师 1938年,徐竹初出生于福建漳州市一个木偶雕刻世家。清朝嘉庆年间,徐竹初的太高祖徐梓清开始雕刻木偶头,世世代代传承了200多年。徐竹初出生当年,恰逢弘一法师在漳州弘法,竹初这个名字就是弘一法师起的。 徐竹初从小随父亲刻苦学艺,技艺提高很快,到他14岁上中学时,就已经能独立完成数十种木偶头的雕刻了。到了十五六岁时,在全国小有名气。1955年,徐竹初的作品荣获“全国少年儿童科学技术和工艺作品展览”特等奖,当时获这个奖项的汉族人只有两三个,而做木偶雕刻的只有他一人。 从艺七十余载,徐竹初继承了祖辈优秀的雕刻手法,并创新发展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他设计的戏曲人物造型多达六百多种,生、旦、净、末、丑等各行当齐全。他的木偶作品在国内获得的各类奖项不胜枚举,曾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巡回展出,多次作为国礼赠送国际友人,被誉为“活的文物”“东方艺术珍品”和“中华一绝”。徐竹初先后被聘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研究员、中国国家一级美术设计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创办木偶艺术馆 为活态非遗传承不遗余力 1月7日,处理完父亲的后事,徐强回到了“徐竹初木偶艺术馆”。在这座200多平方米的展厅里,陈列展出了300多件艺术珍品。除了徐竹初生前雕刻的木偶,也有徐强和徐强女儿徐翌昕创作的作品。 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徐竹初十分重视技艺的传承。1996年,徐竹初个人出资,在市区延安路创办了“徐竹初木偶艺术馆”。艺术馆开张以后,接待过数十个国家上千位外国贵宾,国内观众更是不计其数。2011年,徐竹初将艺术馆搬进了漳州古城,在府埕开设徐竹初木偶艺术馆,推广木偶雕刻技艺。 每年,徐竹初都会嘱咐徐强,将馆内展品进行更换、重新布展。虽然年事已高,徐竹初依然坚持亲力亲为。“艺术馆是父亲一直牵挂着的地方。可以说,这里凝结了我们祖孙三代人的心血。”徐强感慨道。 艺术馆内展出的木偶既有漳州民间习俗中的人物形象,也有传统戏曲中的“生旦净末丑”等。这些不同主题的木偶,是徐强与父亲一同挑选出来的。而馆内的展柜陈列、展墙布置和灯光设计,则是徐强女儿徐翌昕的巧思。 徐强回忆道,“展览的第一部分‘化木为偶’,呈现的是从木柸到木偶头的雕刻传统工艺全过程,这也是父亲最看重的部分。”每逢更换展品,徐竹初总会嘱咐徐强保留下这部分内容。紧随其后展出的,是徐强创作的“四海龙王”。 在徐翌昕布置的展示柜灯影之下,一个个“龙王”木偶,精雕细刻、头饰精美、眉目传神、活灵活现。近距离观赏之下,眼前的木偶头雕刻作品仿佛会“动”一般,呈现出一种怒目圆瞪、气势汹汹的状态。“当年‘龙王’雕刻完成后,父亲曾夸赞‘龙王’新造型颇具有艺术冲击力。这组木偶也被父亲摆放在展览的第一部分。”6岁起,徐强便跟随父辈们学习传统木偶雕刻及制作工艺。如今,从事木偶创作40余年的他,不仅继承了父亲木偶雕刻艺术“以形写神”的精髓,还创作出了许多装饰性强、更具艺术冲击力的新造型。 “徐氏木偶雕刻”传承到徐翌昕这一辈,已是第八代。刻刀的磨声和樟木的香气,同样伴随着她的成长。徐翌昕不仅坚守着父辈的木偶雕刻技艺,还将现代化的展陈设备运用到木偶的陈列与展示,让这些木偶更具感染力。 离世前仍在创作 遗愿是更多年轻人能传承 “父亲想打破木偶雕刻艺术子承父业的老旧传承模式,希望它能走出家门发扬光大。”徐强说,“父亲始终把发扬和传承木偶雕刻作为一种使命。过去拜师学手艺,都是学生恭敬地求师父收其为徒,但父亲则主动热心向众人传授技艺。” 事实上,为了漳州木偶雕刻这一民间艺术的传承,父子俩甚至自费办木偶雕刻培训班,只求招到更多的传承人。数十年间,徐竹初免费教授学生上百名。 在徐竹初的晚年时期,他带着儿子徐强和孙女徐翌昕积极投入“非遗进校园”活动,悉心传授技艺,热情培养人才。徐竹初先后在漳州城市职业学院和漳州二职校设立工作室,并定期向师生传授木偶头雕刻技艺,培养了一批非遗项目人才。 生病后的徐竹初,只要精神稍微好些,便会拿起刻刀继续雕刻。徐强清楚地记得,父亲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多次说到《山海经》是古人留下的文化瑰宝,要尽可能地将里面人物的木偶形象呈现出来,多留一些作品供后人创作借鉴。 徐竹初心心念念着木偶雕刻事业的传承,在徐强看来,父亲对木偶雕刻的爱,早已经融入他的身体。辞世前,徐竹初几乎每天都会按时到馆里转转。去世的前一天,他还来到艺术馆里,查看徐强和徒弟们雕刻的木偶头。“每回到馆里,父亲总要唠叨大家‘赶紧画,不要浪费时间’。”徐强说。 徐竹初生前留下了二十多个未完成的木偶头。这些木偶初坯不仅承载着他的遗愿,还饱含着他对木偶雕刻的热爱。“父亲这辈子都是一心扑在木偶雕刻事业上。”眼下,徐强将父亲未完成的木偶头带回了工作室。未来,他和徒弟们将拿起刻刀,继续完成这些木偶头雕刻。“父亲留下的不仅是传承一门技艺,更是一种精气神。”徐强深知,让木偶头雕刻技艺薪火相传,便是对父亲最大的慰藉。⊙闽南日报记者 王琳雅 文/供图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