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闽南文化点亮千年漳州古城

zz.fjsen.com  2024-01-10 08:09:50    来源:闽南日报   我来说两句

核心提示

漳州是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第一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更是闽南文化主要发祥地和核心区、台胞的重要祖籍地。

肩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漳州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福建有福州、泉州、漳州、长汀四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这是福建的骄傲”和“闽南文化作为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部分,大有文章可做”的嘱托,为促进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推动现代化滨海城市建设作探索、作贡献。

赓续生生不息的中华文脉,在推动闽南文化保护、传承、活化进程中,漳州秉持闽南文化之灯,持续点亮千年漳州古城。

年终岁首,漳州文化阵地一片热闹欢腾。

2023年12月22日,以“两岸同聚 宴遇漳州”为主题的漳州市第二届闽台美食文化节开幕,漳州三馆、龙江岁月人气爆棚。12月28日晚,以“福满人间·开漳大吉”为主题的第二届福建“福”文化嘉年华在漳州古城北广场盛大举行,为期三天的“十一福”系列活动,为广大市民和游客献上一场“福”文化视听盛宴。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扎根生活;生活的美好,需要文化的滋养。

作为闽南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和核心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重要组成部分,漳州正全面实施“用闽南文化点亮千年漳州古城”行动计划,积极保护传承、活化利用闽南文化,推动闽南文化展现出新的生机活力,用文化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

在闽南文化“日用而不觉”中,千年漳州古城“日新而月异”。

点亮传承之灯

延续中华民族的历史文脉, 闽南文化是极具重要性、独特性的精彩篇章

有一种文化传承,以闽南为根。

自唐贞观年间陈元光开漳以来,漳州融会贯通,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闽南文化。从语言、小吃、建筑到民间习俗、艺术、工艺等,都展现出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地方色彩。传与承,源于血脉,脉络清晰。

有一种身份认同,以“闽南”打头。

漳州人会自豪地说“阮是闽南人”,漳州的党报叫《闽南日报》,大学叫“闽南师范大学”,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落户漳州,漳州闽南书院于2023年8月正式揭牌运行。“闽南”二字认同之感,发自内心,冠之以名。

有一种文化自信,叫“闽南自信”。

漳州自古人才辈出,走出了陈政陈元光父子、陈淳、黄道周、林语堂、许地山等历史文化名人。漳浦剪纸、漳州布袋木偶戏、送王船等3项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或优秀实践名册。“爱拼才会赢”概括了漳州人溢于言表的自信。

文化有大美,自信以持之。

闽南文化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元素,是福建“福”文化的代表之一,更是两岸文化交流的特色载体,为塑造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作出了独特贡献。对漳州而言,延续中华民族的历史文脉,闽南文化是极具重要性、独特性的精彩篇章。

漳州是全省文物资源大市,文化遗产十分丰富。目前全市共有不可移动文物4731个点,其中世界文化遗产1处5个点、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处39个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51处,涉台文物点306处。国保数量全省第二,省保、涉台文物及市县保数量均居全省第一。

在制定《闽南文化(漳州)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的基础上,2022年以来,漳州全面实施“用闽南文化点亮千年漳州古城”行动计划,聚焦弘扬和丰富闽南文化的历史内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闽南文化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留得住、传得下,为千年漳州古城在建设现代化滨海城市的进程中赋予新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突出固态保护、活态传承和业态提升,以点带面,一系列举措相继推开——

制定保护机制。漳州市将闽南文化(漳州)生态保护区建设纳入漳州市《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土空间发展规划》等重要规划中,先后制定出台《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漳州实施方案》《〈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漳州市建设提升方案(2021—2025)》,推动闽南文化展现出新的生机活力。

构建交流平台。漳州举办了一批闽南文化相关讲座、论坛、学术交流研讨会,拓宽文化空间、挖掘文化内涵,进一步推动闽南文化传承。如海峡论坛·海峡两岸(福建东山)关帝文化学术研讨会、第三届阳明学在福建(漳州)论坛、第二届月港海丝文化学术研讨会暨2023年度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年会等。

打造文化阵地。漳州木偶艺术展示馆和表演馆重归古城,漳州非遗综合陈列馆重新布展,漳州灯谜馆扩面提升,漳州古城“漳州闽南书院”、漳州四贤馆、芗城区许地山文学艺术馆、平和县王阳明文化展示中心新开馆,龙海区月港海丝馆新馆正式开馆,龙海区闽南文化展示交流中心揭牌成立。

活化非遗瑰宝。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福建非遗宣传展示主会场活动暨漳州闽南文化周,各平台直播累计观看量达2396.2万人次。常态化开展“闽南文化圩日”和曲艺书场演出活动,组织指导各县(区)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购物节活动15场,掀起“非遗热”,持续提升漳州市非遗影响力。开展“中菲人文之驿走进漳州”“中国木偶艺术专题线上讲座走进美国”等外宣活动,得到外交部和驻菲、驻美使馆的高度肯定。

雕琢文艺精品。芗剧《谷文昌》作为福建唯一参演节目亮相2023年全国新年戏曲晚会。芗剧小戏《说亲》获得第九届“全国优秀小戏小品展演”优秀剧目和组委会特别推荐剧目,为福建唯一获此殊荣。潮剧小戏《家风》在第四届“华东六省一市现代地方小戏大赛”中喜获金奖,是全省唯一获得金奖的剧目。芗剧现代戏《烽火侨魂》在福建广电大剧院、漳州人民剧场精彩上演,并全力冲刺新的获奖目标。

白驹过隙,陵谷沧桑。闽南文化从1300多年前走来,在新时代焕发全新光彩。

照亮回家之路

实现祖国统一大业,闽南文化是最具感召力、凝聚力的精神纽带

文化如灯,其芒如星,照亮一脉同胞祖辈、当代和后代的人生路。闽南文化是海峡两岸闽南人融合发展的优秀地域文化。对漳州而言,闽南文化之于台胞最动情的表达,是“两岸一家亲、漳台亲上亲”。

2023年6月2日,中国国民党前副秘书长张荣恭带着小儿子张绍强,首次回到祖籍地诏安县秀篆镇北坑村寻根祭祖。他动情地说:“慎终追远是炎黄子孙的传统美德。”

2023年11月22日至24日,台湾雾峰林家后代子孙参访团一行34人,回漳开展探亲祭祖和文化交流活动。在祭祖现场,第九代林铭聪表示,能够回到自己的老家,多走走,常往来,“这是一个体现‘两岸一家亲’的精神所在”。

2023年10月30日,台湾连氏宗亲时隔三年再次来到长泰区江都村寻根谒祖。两地宗亲互赠族谱,进一步加深亲情交流。

……

漳州是台湾同胞的主要祖籍地,2300万名台湾同胞中,有近1000万名台胞祖籍在漳州。漳台两地“祖同宗、神同脉、文同源、语同音、曲同调、俗同风、食同味”。实现祖国统一大业,闽南文化是最具感召力、凝聚力的精神纽带。

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血缘相亲,文缘相承。闽南文化作为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部分,大有文章可做。”

2023年9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出台,强调要“发挥泉州、漳州闽南语地区台胞主要祖籍地优势,建设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这为传承弘扬闽南文化、深化两岸人文领域交流交往指明了方向。

推动两岸闽南文化交流,架好两岸同胞“连心桥”,漳州始终不遗余力——

延续闽南文化的传承度。落实保护要求,留住历史风貌,筑牢生态根基,聚焦活态传承,漳州着力推动闽南文化在两岸持续发扬光大。

城市建设中,龙江岁月里“红砖白墙燕尾脊,马背骑楼和尚头”的闽南古厝文化元素,让台湾同胞一看就很亲切,像回家一样。乡间舞台上,歌仔戏乡音袅袅。来自台北市的歌仔戏演员陈禹瑄,2022年加入漳浦民间芗剧团。“来大陆做两岸文化交流,学以致用。”陈禹瑄说,每次下乡演出都能感受到当地乡亲的热情,她很是感动。

突出闽南文化的通融性。漳州持续对闽台“同”文化进行系统考察、梳理、研究,充分挖掘两岸“同”文化内涵,建设对台交流基地,搭建两岸活动载体,提升闽台交流成效,留住闽台文化根脉。

2023年9月28日,“月是故乡明——2023海峡两岸(漳州)中秋晚会”在漳州市举行。1200多名两岸同胞汇聚于此,共度良辰美景,享团圆之乐。当晚,不少台胞登台献艺、分享在大陆创业故事。台湾乐坛著名音乐人陈彼得深情献唱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歌《乡愁》,诉说对同胞和故乡的思念,称“在中秋佳节,除了千里共婵娟以外,最美的就是回家、团圆”。

2023年12月,漳州古城、长泰龙人古琴研究院获批国家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加上2022年获批的东山关帝庙和云霄开漳圣王文化祖地,截至目前,漳州共有国家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4.5个,仅次于泉州市,跃居全省第二。

增强闽南文化的认同感。继续举办开漳圣王文化节、关帝文化旅游节、融晴文化艺术展等对台品牌交流活动,不断提升闽南文化的凝聚力和号召力;积极走出去、请进来,极大丰富两岸民间文化交流内涵,增进台湾同胞对两岸文化同根同源的认同感。

2023年10月29日,龙海海澄城隍爷神像赴金门进行绕境巡安并开展文化交流活动。这是2020年以来大陆神像首次入岛。“金门民众高规格欢迎我们,盛况空前。”交流团成员海澄都城隍庙顾问施必祥说,“这次活动让中断三年的交流得以恢复,两岸民众的感情得到进一步增进。”

“台湾的城隍庙大多是闽南地区城隍庙的分灵。岛内信仰城隍文化的民众多达数百万人。”海澄都城隍庙理事王朝祥表示,两岸城隍文化信仰的互动,将进一步促进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发展。

萤火微光,愿为其芒;汇聚星河,终将璀璨。

擦亮城市名片

建设现代化滨海城市,闽南文化是饱具创造性、创新性的丰厚滋养

以文塑城,以文兴城。深厚的闽南文化底蕴,涵养了漳州人民“爱拼才会赢”的精神气质,成为漳州这座城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动力。

秉承这种精神气质,漳州持续推动闽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为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城市提供文化支撑。

古城“出圈引流”。

漳州古城是漳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部分,是全国首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点亮计划”重点要打造的核心区。古城仍较完整地保留着唐宋以来的风貌、筑城型制、街道格局,近1.7万名原住民悠然生活其中,是一座“活着的千年古城”。当下,漳州全力推进古城文保单位保护、环境综合治理、精品路线打造、业态植入融入、宣传导游提升等工作,把漳州古城打造成闽南文化聚集区、漳州城市文化展示厅。

2023年,漳州古城陆续举办古城新春庙会、情景文化艺术节、街头艺人大赛、木偶嘉年华、第十五届海峡百姓论坛·漳州分论坛、2023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有福”电影巡展、非遗文化圩日等一系列活动。姚晨、吴奇隆、林峯、毛晓彤等一众艺人前往古城打卡、拍摄。

“文旅大餐”成为“引流密码”,漳州古城品牌知名度、美誉度进一步提升。

土楼“土里生金”。

2023年是福建土楼成功申遗15周年。福建土楼是中华文化瑰宝、世界建筑奇迹,漳州拥有极为丰富的土楼建筑遗存,据初步调查,全市保存有2000多座完整土楼,其中世遗土楼23座,非世遗文物类土楼424座。

当前,漳州以南靖、华安世遗土楼为核心,通过保护性开发、创意性研发、特色化营销,整合盘活漳州土楼资源,努力让金色土楼更加流光溢彩,让土楼“土里生金”,进一步讲好文化传承发展的漳州故事、展现服务乡村振兴的漳州实践。

2023年11月,南靖、华安、平和3个县的7座非世遗土楼进行活化利用试点改造,建筑模型赴巴黎参展,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好评,再次让世界看到了漳州土楼之美。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漳州以“重中之重”项目为示范,着力推动文旅融合,打造以世遗土楼为主题的山区生态游、以国道228线滨海风景道为串联的海滨度假游、以漳州古城为主体的闽南文化体验游,努力做大做强做优文旅经济,助力现代化滨海城市建设。

市文旅局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全市累计接待旅游总人数5786.3万人次,比增42.9%,位列全省第二;实现旅游总收入638.7亿元,比增49.7%,位列全省第六;实现规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141.87亿元,比增20.5%,位列全省第二。

创新与传统齐飞,文化共时代一色。在这个开放包容的时代,漳州将新与旧、静与动、传统与创新如何取舍的单选题,答成了可以统筹兼顾的多选题。

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点亮一盏,照亮一片,让闽南文化在漳州“活起来”,让千年古城因闽南文化“兴起来”。(闽南日报记者 张晗)

  • 责任编辑:钟舒云   标签: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更多>>漳州热点新闻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东南网授权法律顾问 福建合立律师事务所 毛行熙、陈武、张英琴 律师 电话:0591-87921115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