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渔村蝶变路上的“她力量”
zz.fjsen.com 2024-06-14 05:23:06 来源:闽南日报 我来说两句
“作为东山岛西南端的小渔村,近年来,我们通过海域生态治理、做优蓝色经济等,实现了从‘后进村’到‘网红村’的蝶变……”日前,在福建谷文昌干部学院现场教学点——东山县前楼镇下西坑村,市委组织部派驻下西坑村第一书记颜丽芳一如往常,正为民航福建监管局的党员干部们讲述“下西坑村的实践经验”。 殊不知,这是颜丽芳以下西坑村驻村第一书记的身份,为谷干院学员上的最后一堂课。今年7月,她将结束3年任期,离开村庄。颜丽芳所述的“下西坑村的实践经验”的成功,离不开她驻村以来的真情帮扶—— 她深入践行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理念,推动村庄从软弱涣散村蜕变为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金牌旅游村、乡村振兴实绩突出村; 她带领群众响应上级号召,让下西坑村成为全市首个筏式吊养设施“白改蓝”的生态养殖村; 她积极谋划渔旅融合新路,成功争取国家一级渔港落地下西坑村,推动村庄做大做强渔港经济。 破冰融心,从首次坐“冷板凳”到办首场“村晚” 近日,下西坑村长山尾自然村榕树公园建设项目完成测绘,即将启动。至此,本届村“两委”向村民承诺在任期内办结的13项民生问题均已提上日程。而为“破题”坐“冷板凳”的场景,让颜丽芳至今印象深刻。 2021年年底,刚指导完成村级“年轻化”换届的颜丽芳,变集中村部开会为下社听取民声,与平均年龄38.4岁的“两委”班子及乡镇干部,召集村民在下西坑村祠堂前开起了首次“板凳会”。 “大家对村里的发展有什么意见建议、希望本届‘两委’怎么开展工作,都可以提。”颜丽芳话音刚落,村民便七嘴八舌地道出了村容村貌、海洋生态等方面的种种积弊。颜丽芳坐在“冷板凳”上,耐心听着。 “板凳会”接二连三,从祠堂前开到戏台上、榕树边,覆盖了下西坑的4个自然村。镇村干部与群众拉家常、话发展、听建议、收批评,合理的全盘吸收,不合理的当场疏导。此举有效打开群众积压多年的心结,梳理出人居、产业等方面问题13项,找到了制约村庄发展的瓶颈。 “要把民生工程办到村民心坎上。”颜丽芳积极向上对接,累计争取到资金2000多万元,用于22个项目建设。很快,进村道路改造、整村环境整治、敬先堂等一批为民办实事项目陆续落地,村容村貌大变样,党群干群的心理距离逐渐消融。 在上演村庄“变形记”的同时,村民“自治篇”也随之开启。 “村里的事,村民最有发言权。”颜丽芳通过推行“小板凳工作法”,发动群众参与建立渔民听证会、乡贤促进会、长者理事会制度,形成“一法带三会”治理模式,让“干部干、群众看”转变为“干部带着群众干”。 今年春节,下西坑村村民自编自导了一场热闹非凡的“村晚”。在颜丽芳和村干部的发动下,乡贤许梅贞等人自发组织村民筹集物资、编排节目等,把26个节目搬上了“村晚”舞台。在村民尽享“村晚”文化盛宴的同时,村民间的感情也火速“升温”,整个村庄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得到极大提升。乡贤们甚至将下一年的“村晚”活动资金都准备好了。 现今,下西坑村已由曾经的“信访村”变身为干群和谐村,乡村治理也从“单打独斗”逐步走向“村民共治”。 绿色共富,从管好“一片海”到吃上“生态饭” “从近期的监测数据来看,这些龙须菜的品质、生长翻倍率都更优于村里的现有品种。”连日来,颜丽芳密切关注着龙须菜新品的试养情况。 下西坑村是东山县贝藻类吊养重点片区,主要养殖龙须菜、海带、牡蛎、鲍鱼等品种,其中龙须菜养殖的比重达到了80%以上。近年来,秉持着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颜丽芳和村干部带领下西坑村村民走出了一条生态养殖致富路。 早前下西坑村私占海域、无序养殖等问题突出,海洋环境存在“脏乱差”现象。下大力气收回海域后,颜丽芳和镇村干部同心协力,仅用一年时间就完成了万亩海域养殖设施“白改蓝”,让下西坑村成为漳州市首个生态养殖村—— 着力净海,在镇党委的领导下,下西坑奏响了“清、改、拆、治”四部曲,沿海堤向外清出800米,清理港区海域超1100亩;生态用海,更新生态环保养殖浮球42万个,建设全塑胶养殖渔排3250口;系统管海,组建海上“110”和海域红管家,对养殖废料上岸、海漂垃圾打捞等进行常态化督导。如今的下西坑天蓝海清,厦门、泉州、广东等地竞相前来交流学习。 如何让村民吃好“产业饭”?“既要壮大村集体经济,还要让村民‘腰包’鼓起来。”颜丽芳和村“两委”商量后决定,按照“四定一督”办法,对海域进行“限价发包”。村委会以符合要求但尽可能低的价格,将海域承租给本村村民,并限定转包最高价。这大大降低群众养殖成本,“祖宗海”变身“致富海”,“金饭碗”牢牢捧在村民手中。 近年来,龙须菜养殖成为下西坑村的主导产业,把群众留在家门口创业致富。如今,下西坑村龙须菜养殖年产值突破1亿元,高峰期每天可带动本村及周边群众600至1000人就业,养殖户年均收入达40万元。2023年,下西坑村村财突破200万元。 如何念好海水养殖的“生态经”?颜丽芳立足下西坑村养殖贝藻类、牡蛎等高固碳品种优势,联合县检察院、闽南师范大学生科院专家团队创新探索,推动下西坑村建立全省首家村级蓝碳经济服务中心,预计年可创蓝碳交易额94万元,目前已完成交易15单42万元。 “没想到,好生态居然能让我们领到钱!”今年年初,村民领到了“蓝碳红利”带来的医保补贴,这也让村民保护海洋生态的意识更强了。这些“蓝碳红利”将持续用于海洋生态修复、群众医保减免、助学奖教、孝老敬亲、基础设施建设等,推动“生态养殖—海洋保护—效益叠加”间良性循环,助力乡村振兴。 如今在下西坑村,村民满载龙须菜的船舶行驶在蔚蓝的海面,利用“蓝碳红利”建立的蓝碳主题公园成为不少当地群众休闲的好去处。颜丽芳又念起了新的“致富经”。 2023年以来,颜丽芳和村书记许桂喜便持续关注龙须菜过早开花、产能退化等问题。今年4月,她和村干部主动出门“请贤”,对接省水产研究院、集美大学水产学院等院校专家教授以及连江、莆田龙须菜育苗专业公司,引进新品种到村试养。她期待着,新品种能为龙须菜带来一场“迭代革命”,“目前新菜苗试验状态很不错,我们计划在今年10月投放首批菜苗,届时还会邀请专家到村开展专业指导,争取将新菜苗覆盖到全村。” 着眼长远,从谋划一批大项目到留下一支好队伍 今年1月,下西坑村“鲍鱼”广场建成投用,设置了连心亭、菜园体验区、观光廊、摊位小屋等区域,在满足村民休闲的同时,把游客观光需求考虑在内。 站在“鲍鱼”广场的观光廊往前望去,绝佳美景尽收眼底。依次可见蓝碳主题公园、二级渔港、海上餐厅等,规划建设中的“海上动车站”、鲍鱼灯塔等也在视线范围内。未来,游客来到下西坑村,可一边在鲍鱼广场品尝摊位小屋的美食,一边观赏鲍鱼灯塔。而下西坑村的渔港由“二级”升格为“一级”后,将串联周边的工业园区等,为村庄发展海产品深加工产业蓄力。 “建设小村庄,更要运用大思维。”这是颜丽芳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将多个建设项目“串点成线、连片打造”的做法,暗合了她提出的变渔业单项发展为“渔旅融合”双项并进和“冬春抓养殖,夏秋抓旅游”的错峰发展模式。 下西坑村的水产养殖主要集中在冬春季节,不少村民赋闲在家的夏秋季节则是东山旅游旺季。对此,颜丽芳立足下西坑村海水养殖、海上餐厅、海洋垂钓三大产业基础,推动下西坑村走渔旅融合发展新路。 明确发展“路线图”后,她与镇村干部积极奔走,撬动一大批项目落地下西坑村。成功争取总投资3.5亿元的国家一级渔港项目入村,已下达8000万元资金,前期工作正在快速推进,力争今年下半年开工建设;撬动国企力量到村投建“海上动车站”游艇码头、鲍鱼灯塔等旅游项目,规划盘活旧村部改造成特色民宿等。其中,作为东山海上环岛游首发站的“海上动车站”游艇码头正加紧施工,预计明年5月就能建成投用;持续扶持打造3家海上餐厅、6家临海民宿、3个旅游体验排,预计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 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人才是关键。颜丽芳深知,只有让产业与人才双向奔赴,才能让下西坑村更好地发展。今年4月,她依托下西坑村伴手礼市集项目,成功招引“90后”返乡创业达人吴华真入驻,并衍生建立东山屿岚青年创客空间。 伴手礼市集的开张,补齐了游客购物缺少平台的短板,增加了下西坑村的集体经营收入。而青年创客空间则是颜丽芳下的一盘人才“先手棋”,她把眼光放在了本村在外求学的大学生上,拟聘请吴华真为导师,通过在此开展青创微实践、微辅导、微孵化,为青年人才提供实践岗位、创业辅导等,为产业发展积蓄青创力量。 虽然有不少产业、项目处于初创阶段,在颜丽芳驻村期间显现的效益较为有限,但颜丽芳说:“凡事开头最难,这过程犹如种树,我们播种、浇灌,先让它存活,后面一任接一任地干,终会迎来开花结果的喜悦时刻。” “下西坑村的产业发展已悄然‘变身’,养殖淡季顺接旅游旺季的蓝图正徐徐展开……”如今,村子发展有了更多的青年力量,比如大学生文员许金端就接过颜丽芳的接力棒,接续为谷干院的学员们讲述“下西坑村的实践经验”。驻村以来,颜丽芳致力从致富能手、大学毕业生、返乡创业青年等群体中培养人才,参与村庄建设、产业发展等,为下西坑村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队伍。 下西坑村的驻村经历也成了颜丽芳职业生涯中的一笔宝贵财富。三年的历练,这片热土和群众给了她“重整旗鼓再出发”的力量,她将带着这份驻村情怀继续前行,用奋斗与担当开启职涯新篇。(闽南日报记者 郑斯楠)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