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坂仔镇:书记为台创青年“做媒”
zz.fjsen.com 2024-08-13 08:51:04 来源:闽南日报 我来说两句
七月里的一天,平和县坂仔镇党委书记林海光与台创青年进行了一场“掏心窝”的对话。 2024年初,来自台湾宜兰的李佩珍响应“闽台乡建乡创融合发展”的号召,带领台湾团队入驻平和坂仔镇,与当地团队共同参与林语花溪烟斗建筑、语堂风情街等重点项目的设计、改造。 时隔半年,台湾团队的创意理念与当地人文风情发生了怎样的碰撞、融合?一场在台湾团队临时工作站进行的座谈会给出了答案。 “你们在坂仔吃住还习惯吗?有什么需求尽管提。”林海光关心地问起台创青年的生活起居。 “我在这里经常被当成漳州本地人。”相近的地缘让李佩珍感受到了心灵的契合,她表示,这里和宜兰很像,气候、饮食、方言口音,还有温暖质朴的村民,交流没有障碍。 当初,为了让台湾团队在坂仔生活舒心、工作顺心,林海光特地选了一处交通便利、设施齐全的公寓作为团队临时住所,更将位于黄金地段的景区服务中心腾出,作为团队工作站。“感恩书记为我们提供这么棒的条件,但我们有个不情之请……”李佩珍毫不见外,“希望书记帮忙‘做个媒’,帮我们牵起和村民的一条感情线!”原来,团队要为村里独居老人进行农房“适老化”改造。而对这支陌生的团队,村民起初并不太信任。 林海光了解情况后,经常出面“牵线搭桥”,给老人做思想工作,项目得以顺利推进,目前团队已完成4处改造。 在台湾团队的理念中,无论是打造“人文景致”还是赋能“美好家园”,所有设计都要从村民的“幸福感”出发。 幸福与否如何得知?还需到群众中去!于是,李佩珍“厚着脸皮”向林海光提出,希望团队能住进土平房,和村民住在一起,每日打交道,融入当地生活,成为村民信得过的乡亲邻里,“让设计‘接地气’,而非‘空中楼阁’。” “我非常乐意做这个‘媒’!”对于台湾团队“下乡生活”的想法,林海光十分认同。他表示,闽台乡建乡创合作项目除了为台湾青年提供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为乡村振兴注入动力活力之外,更希望借此让台湾青年进一步认识当地的风土人情,感受两岸同根同源、同心同行的血脉亲情,增进两岸同胞情谊。 林海光当即“拍板”,让当前项目所在地坂仔宝南村的村书记选几处村民闲置平房供台湾团队居住,并答应和村书记一起带台湾团队走村入户,让他们和村民尽快熟络起来。 今年10月,台湾团队还将正式入驻他们亲自参与设计的林语花溪烟斗建筑。 该项目本着“不新建不扩建、盘活沉睡资源、整合分散资源、打造多元空间”原则,将大烟斗建筑改造成平和县台胞创业就业服务中心:一层为文创展示区,二层是台胞创业就业服务区及闽台融合成果展示区,三层作为亲子艺游区和学术研讨区,顶层还有露天茶吧。 “很期待看到它完工的样子。”构想之初,台湾团队和本地团队经过几番讨论,一致认为要把这个体现坂仔特色的地标性建筑打造成集文创展示、休闲娱乐、创业创新于一体的共享空间。 “既然已经当上了‘媒人’,那我还想再‘做个媒’。”林海光笑着说,“帮台湾创业团队和本地创业团队‘做媒’。” 按林海光的构想,中心二层不仅是台创青年的众创空间,也可以引入本地优质创业团队入驻,打造成两岸青年创新创业的交流平台,让不同理念实现碰撞与融合,最终在坂仔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 对于今后能与当地团队共事,李佩珍很是期待。 “我们可以把林语花溪打造成一个‘讲述’林语堂故事的‘时光隧道’,把‘民国风、语堂情’导入村庄的一草一木。” “还可以把林语堂提到的家乡美食做成当地特色菜谱。” …… 盛夏的坂仔镇,水碧山青、草木丰茂,书记和台创青年开心畅聊,闽台乡建乡创合作项目在林语堂思念着的故乡结出了累累硕果。(闽南日报记者 罗蓉芳 陈铃清)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