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东山:昔日“不毛地” 今日“满地金”

zz.fjsen.com  2024-10-13 08:45:41    来源:闽南日报   我来说两句

在世界粮食日即将到来之际,好消息传来——在漳州市东山县前楼镇下西坑村,一块盐碱地掀起阵阵金黄的稻浪。这片面积15亩的水稻如今丰收在望,预估亩产能达400多公斤。

金秋时节,走进下西坑村的耐盐碱水稻试验田,只见水稻长势喜人,一株株水稻根茎壮实、结实丰满,秋风吹过,稻穗随风摆动。眼下,水稻正陆续进入产量形成的关键阶段——灌浆期,各项综合防治措施已落实到位,确保病虫害得到有效控制。

而在此前,这块地又是另一番景象。“蓄水性差,盐碱度高。”农场负责人黄泽轩表示,即便通过“改地适种”,成本依然较高,农作物种植效果很差。

今年来,在东山县农业农村局农技人员的指导建议下,盐碱地种上了耐盐碱水稻“袁两优”“广红3号”共15亩,从治理盐碱地来适应作物,向选育耐盐碱作物来适应盐碱地转变,变“改地适种”为“改种适地”,盐碱地渐渐变身为丰收沃野。

“目前这块试种耐盐碱水稻的试验田盐碱度为0.38%。”农艺师黄志清说,由于这块地属于偏沙质地又处于低洼地带,肥水管理困难,技术人员安装了水肥一体化滴灌设备,在保水的同时多施可溶性化学类肥料,确保可直接被农作物吸收,迅速发挥肥效。

在盐碱地种植水稻,不仅能让“不毛地”变为“米粮仓”,还能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黄泽轩表示,水稻丰收后,他将改种十字花科蔬菜,通过“稻蔬”轮作,实现“一地双收”。

耐盐碱水稻适应能力强,不仅抗盐碱,还抗风、抗涝、抗病虫害。加强盐碱地综合利用,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补充耕地后备资源的有效途径。

“目前这块地是试验田,接下来我们还会在其他乡镇推广耐盐碱水稻品种,让更多的盐碱地得到改善、成为肥沃的农田。”黄志清说。(朱春燕 林宏志)

  • 责任编辑:钟舒云   标签: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更多>>漳州热点新闻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东南网授权法律顾问 福建合立律师事务所 毛行熙、陈武、张英琴 律师 电话:0591-87921115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