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建筑业总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大关

zz.fjsen.com  2025-02-11 09:07:32    来源:闽南日报   我来说两句

记者从漳州市住建局获悉,2024年漳州市建筑业总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大关,达1025亿元,比增9.0%、增速位居全省第二;建筑业增加值654.10亿元,增速8.6%,占GDP比重为10.8%,拉动GDP0.9个百分点;入库税收超28亿元,增速高于全省6.9个百分点,连续两年入库税收增幅全省第一,实现建筑产业质效“双提升”、产值税收“双丰收”。

为何漳州建筑业发展势头如此迅猛?

“因为我们不仅大力培育行业龙头、推动企业增产增效,还积极做好政策保障、要素保障和对接保障,持续推动建筑业‘强筋壮骨’,实现高质量发展。”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以“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增效年”为抓手,2024年全市住建系统全力贯彻市委市政府产值税收匹配度提升等重点工作部署,大力实施建筑产业提升攻坚行动,积极构建市县两级培育建筑产业发展利好政策体系,通过产业龙头培育、评标办法优化、增产增效奖励、资质晋级指导、优质工程评选等举措,多维度提升企业竞争力,经济指标逆势上扬,行业争先创优的氛围愈发浓厚。

聚焦市政基础设施、环保、水利、智能化等新领域,漳州积极挖掘新的增长点,着力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至2024年底,全市已累计建成6个装配式建筑工厂,打造出3家国家级装配式产业基地、3家省级装配式产业基地、19家省级钢结构基地,数量居全省首位;全市共有75个装配式建筑项目开展市政工业化试点,在漳浦、华安、台商区等地还规划建设3个千亩装配式建材产业园区,着力打造科研、设计、生产加工、施工装配式、运用等全产业链融合的智能建造产业体系。2024年漳州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折算约424万平方米,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42.5%、位列全省第二,全市6家装配式产业基地在漳纳税金额超1000万元。

同时,漳州积极出台《漳州市建筑业(准)龙头企业(施工总承包企业)实施方案(试行)》,评选出26家建筑业龙头企业、51家准龙头企业,在全省率先将龙头资格运用于资质评审、投标保证金减免、招投标定标、业绩信用分共用等事项,并积极发挥“千名干部挂千企”机制作用,建立完善的领导包联机制、走访机制和问题解决机制,谋划制定了建筑业企业及特级资质企业包联服务工作方案,“一对一”服务指导企业发展。2024年,漳州新增入库资质企业84家,77家建筑业(准)龙头企业贡献税收超5亿元、产值占比达75.1%。

此外,漳州住建部门联合行业协会成立招商小组,以中沙(福建)产业合作区、高新区“三大片区”作为招商载体,发挥建筑业协会与龙头企业省外驻点机构的联动优势,通过“以商引商”吸引20家资质企业入漳扎根,其中一级总承包资质企业4家、贡献产值超48亿元。同时,漳州还搭建制造建造融合发展平台,积极帮助企业依托异地商会和优质房企“借船出海”,拓展云南、广西、广东、北京等地市场。

“在不断适应新形势、持续创新驱动的同时,我们坚持服务和监管两手抓、两手硬,通过发挥部门联动、深化‘政企协’联动、统筹‘三场’联动,有力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市住建局建筑业科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024年,漳州针对违法分包、欠款欠薪等项目启动“一案多查”机制,在严肃查处违法行为时由住建部门将企业未履行纳税义务的线索转交税务部门处置,税务部门核实项目税收后再将重点项目信息发送回住建部门,进一步确认项目责任单位,实现监管闭环。一年来全市共查处建筑市场违法案件40起、围标串标案件7起、注册造价师违法执业案件27件。

下阶段,漳州市将进一步锚定奋斗目标,积极响应“两重”“两新”战略布局,持续推行联合体投标等政策措施,继续开展产业培育行动,以信息化手段提升建筑市场和招投标市场违法行为查处效率,着力将扶持政策“含金量”转化为企业“获得感”,将建筑业打造成为漳州“产城人”融合发展的支柱产业,加快推动漳州实现更高质量发展。(记者 蔡柳楠 通讯员 林艺强)

  • 责任编辑:钟舒云   标签: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更多>>漳州热点新闻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东南网授权法律顾问 福建合立律师事务所 毛行熙、陈武、张英琴 律师 电话:0591-87921115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