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非遗焕新彩 漳州匠艺续华章

zz.fjsen.com  2025-04-01 09:14:56    来源:闽南日报   我来说两句

近日,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揭晓,我市陆逸红、高少萍、洪惠君、张羡尧等4人入选,为漳州这座“文化名城”再添薪火。

歌仔戏演员陆逸红以声传情,让百年芗韵唱响祖国大地;“金剪刀”高少萍以纸为媒,剪出漳州故事的万千气象;布袋木偶戏演员洪惠君掌中翻覆乾坤,演绎方寸间的传奇;客家土楼营造技艺传承人张羡尧以木构春秋,守护“东方古城堡”的营造智慧。在漳州这片文化热土上,他们以匠人之心续写着非遗文脉,让古老技艺在当代焕发新生。

本报文旅周刊聚焦4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他们的非凡人生。首期报道,让我们循着曲韵与剪影,走进陆逸红与高少萍的世界:一位是让歌仔戏从闽南乡音升华为国家舞台艺术精品的“尹三娘”,一位是将剪纸从小窗花剪向世界舞台的“文化使者”。她们的故事,是古老技艺在当代的深情回响,更是非遗从“活下来”到“活出彩”的生动注脚。

陆逸红:水袖翩然 传递芗韵薪火

“指尖要颤,眼神要定,这句哭腔要将气沉到底,再往上顶,韵味才足……”3月28日,记者来到陆逸红家中采访时,她正用手机视频连线学生指导唱腔。自去年退休后,这样的线上教学已成为陆逸红的日常。手机信号两端,一句句示范、一次次纠正,都在为歌仔戏的传承续写篇章。

这份传承的坚守源于陆逸红对歌仔戏的热爱。自小生长在漳州,乡音的亲切与自身的戏曲天赋让陆逸红早早与歌仔戏结缘。她7岁就登台表演,13岁考入福建省艺校漳州芗剧班,18岁进入漳州市芗剧团(现漳州市歌仔戏传承保护中心)工作。她主攻青衣,很快在《桃李梅》《罗衫奇案》等剧目中崭露头角。从业四十余载,即使早年间戏曲式微,剧团演出锐减,陆逸红也并未远离这个行当:“我从小会唱戏、爱唱戏,择一业终一生,歌仔戏就是我的根。”

2013年,陆逸红主演歌仔戏《保婴记》,在戏中扮演“尹三娘”,贫苦老太太的饱经风霜、矛盾与挣扎被她塑造得入木三分。随着《保婴记》大获成功并走红全国,陆逸红也真正“红”了起来。2017年,《保婴记》结束全国巡演后,她做出一个重要决定:淡出舞台,专注教学。彼时,《保婴记》已斩获第十三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第十三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等大奖。陆逸红也凭借“尹三娘”一角斩获第十三届中国戏剧节优秀表演奖。

在职业生涯的顶峰时期选择转入幕后,陆逸红说:“舞台上的角色终会谢幕,但文化的根不能断。歌仔戏需要年轻力量,我得把火种传下去。”

2017年以后,陆逸红便将全部精力投入教学工作中,以“一对一、传帮带”的模式培养歌仔戏新生力量。“有的学生咬字不清,有的学生发声方法不对,还有的学生情绪控制不到位。针对每个人的问题,我都会慢慢调、慢慢纠。”陆逸红说。

在教学中,陆逸红是位严格到“较真”的师长。青年歌仔戏演员张丽红记得,为了帮她唱好《烽火侨魂》中的四句唱词,陆逸红陪她磨了整整几个晚上,揣摩人物情绪、研究发声技巧。“歌仔戏讲究‘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光会唱词不够,得让年轻演员理解人物背后的情感逻辑,才能把戏词唱出韵味、唱出共鸣。”陆逸红说。

去年,陆逸红正式退休,但她的传承之路并未停歇。“现在,我常常和学生在手机上沟通、教学。他们向我请教表演问题,我会亲自示范唱一遍录下来发给学生,逐帧分析他们唱腔、眼神的不足。”

在多年的舞台表演中,陆逸红对比越剧、京剧等经典地方剧种的发音方式,摸索出一套歌仔戏“真假声结合一声区”的发声方法。“本嗓、假嗓混合发声的方式,既能保留歌仔戏的乡土特色,让演员的唱腔韵味更加浓郁,又能保护演员的嗓子。学生如果遇到唱腔的问题,我都会教他们这套发声方法,效果很不错。”陆逸红表示。

几十年间,陆逸红多次赴台交流,从郑成功文化节的折子戏《雪梅教子》展演,到荣兴客家採茶剧团的唱腔辅导,她始终以戏为媒,深化两岸文化联结。“歌仔戏本就是两岸共同的艺术,我们要让它成为文化交流的桥梁。”陆逸红说。

多年的传承结出累累硕果。如今的漳州市歌仔戏传承保护中心,青年演员已挑起大梁,文武小生陈雪英、闺门旦张丽红、青衣方凌燕、文小生林斌……这些年轻的面孔不仅在省级赛事中斩获佳绩,更将歌仔戏带向更广阔的舞台。看到学生屡获佳绩,陆逸红仿佛看见当年的自己:“这就是歌仔戏最好的时代,这些孩子就是希望。”

从舞台中央到传承幕后,陆逸红用半生时光诠释“非遗”二字的重量。那些她手把手教过的年轻面孔,正将歌仔戏的灯火传向更远处——旧曲未终,新声已起,这或许是对“传承”最生动的注解。(闽南日报记者 王怡婧)

  • 责任编辑:钟舒云   标签: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更多>>漳州热点新闻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东南网授权法律顾问 福建合立律师事务所 毛行熙、陈武、张英琴 律师 电话:0591-87921115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