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霞寨:砍了柚子树 劈出条新路

zz.fjsen.com  2025-04-11 08:43:32    来源:闽南日报   我来说两句

退果还耕,简单的四个字,对平和而言,每一笔都重若千钧。一个“退”字,意味着与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告别;一个“还”字,意味着与现代农业的接轨。退与还之间,一场变革在平和山水间生发。

平和是全国最大的柚类生产基地,其中四分之一的产出在霞寨。近年来,产业结构单一、产能过剩严重限制了平和现代农业的发展。产业转型势在必行,主战场就在霞寨。

2022年12月,霞寨镇正式启动征地去青,两个月攻坚完成西安村634亩退果任务;

2023年5月,西安村340亩示范基地打造完成,引入“稻+蛙+菜”生态立体循环种养模式;

2023年10月,示范基地成效初显,稻蛙套养和大棚套种亩产效益双破万;

2024年12月,全镇累计完成退果还耕1680亩,已形成西安、建设、官峰3个示范片;

……

两年多时间,霞寨负重突围。

困境

再不退, 这条路会越走越窄

2023年秋天,刚上任的霞寨镇党委书记林永金到西安村调研,眼前的景象让他一个平和人都有些震惊:满树柚子无人采收,遍地都是烂果子。

“雇人采收还要付工钱,少亏一点是一点。”果农向书记道出实情。个体的无奈,折射出整个产业的忧患。

上世纪90年代,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在县里政策的扶持下,群山环绕、水源充足的霞寨掀起了蜜柚种植热潮。

产业快速崛起,全县最大的蜜柚集散批发市场在此落地。高峰期,霞寨蜜柚收购价每公斤4元至6元。早早地,霞寨人就盖起了新房,用上了进口电器。

然而,近五年形势急转直下,蜜柚收购价持续走低,跌至每公斤1.2元左右,已经覆盖不了化肥、套袋、采收等成本。

蜜柚产业陷入“价格低、无人购、干挂果”的困境,个中缘由,霞寨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庄坤明最清楚。

在庄坤明的电脑里,一份工作文档详细梳理了霞寨蜜柚的发展难题——

内忧:种植结构单一,土壤环境缺乏轮耕,产生土壤板结、酸化、有机质减少等问题,导致柚子品质下降。

外患:2015年以来,国内多地涉足蜜柚产业。在不同海拔、气温的影响下,有些地方的蜜柚成熟期早于霞寨,能够提前抢占市场。

内忧外患之下如何破局,平和等不起,果农坐不住。

破局

干部30年前带头种柚子, 如今带头砍柚树

2022年,平和县出台政策,大力推行退果还耕,助推种植业转型升级,蜜柚种植最密集的霞寨,成了主战场。

看到破局希望的霞寨镇村干部,马不停蹄逐户走访宣传政策,向农户讲透“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立体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的好处,一开始效果并不理想。

大家都知道,光靠种蜜柚不行,但真的拿起砍刀,却又下不了手。“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拼一拼还能翻身。”镇干部张煌回忆起入户动员初期,不少果农对于退果还耕一时难以接受,要么直接拒绝,要么选择观望。

林永金很清楚,柚子树对平和人,尤其是霞寨人意味着什么。“30年前,干部带头种柚子,如今要带头砍柚树,都是为了发展。”为打消群众顾虑,征地去青复盘会上,林永金动员村“两委”和党员带头退果还耕,用实际行动给果农信心。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党员干部带动之下,部分果农的思想开始从“要我改”到“我想改”转变。两个月里,西安村率先完成634亩退果任务。

“勇敢的人要先尝甜头。”耕地有了,还要看效益,林永金牵头引入运营公司,成立村级合作社,打造绿色农业基地,保证对果农的承诺落到实处。首批退果还耕的果农黄木兰算了笔账:将土地承租给基地,每年每亩租金600元;到基地务工,每天还有150元的工钱,比靠天吃饭强。

实实在在的红利,让越来越多的果农加入退果还耕的阵营。2023年9月份以来,霞寨镇已累计完成退果还耕1680亩,今年预计再完成3025亩。

探索

退果还耕后的土地, 变成现代农业新赛道

退果与还耕,必须一体考虑,一体推进。霞寨决心利用示范片的成规模耕地,闯一闯现代农业的新赛道。当务之急,就是引进一批新农人,把现代农业的观念和技术带到镇里。霞寨女婿朱振伟成为第一个引进的人才。

朱振伟是三明人,学习林业专业的他早早涉足现代农业,在老家做得风风火火。经不住镇干部和老丈人的游说,朱振伟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到霞寨,这一试就试出了成绩。

在镇村的大力支持下,朱振伟牵头把西安村约340亩退果后的耕地改造成稻蛙菜综合种养基地,构建起“水稻—虎纹蛙—经济作物”三位一体的立体种养系统。

两年时间,“试验田”产生可喜效益,稻蛙套养和大棚套种亩产效益双破万。更重要的是,镇里组织周边村庄的果农到基地学习,把技术带回各自的田里。

取到“真经”的建设村村干部曾进文,就在村里的示范片里大展拳脚。这片由村委会牵头,通过流转退果还耕的500余亩土地,重新开发打造成种植基地,引进了白丝瓜、青椒等“网红”品种。

“百亩柚不如一亩菜。”曾进文掰着拇指算,今年的白丝瓜一公斤最高卖到了8元,比柚子的价格翻了好几番。不仅如此,霞寨的气候海拔条件,种柚子“晚熟”,种蔬菜恰好“早产”,“退果种菜”让村里吃上了“头茬菜”的红利。

土地恢复耕种,生态效益显现,由“柚海”向“绿洲”蜕变的霞寨,收获了意外之喜:依托稻蛙菜综合种养基地,“稻渔空间”农文旅融合品牌应运而生,2023年以来已经接待游客、学生等对象约1.8万人次。

林永金也十分关注“稻渔空间”的发展。回忆起刚上任时同一区域的光景,他感慨万千。“退一步,赢来海阔天空,我们霞寨一定能在这希望的田野上发展好。”林永金语气坚定。(记者 方一凡 郑斯楠 通讯员 黄水成)

  • 责任编辑:钟舒云   标签: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更多>>漳州热点新闻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东南网授权法律顾问 福建合立律师事务所 毛行熙、陈武、张英琴 律师 电话:0591-87921115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