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破圈” 传统戏曲创收“有道”

zz.fjsen.com  2025-05-11 09:22:43    来源:闽南日报   我来说两句

临近深夜11点,在漳州市龙文区梧桥村,漳浦杨跃宗芗剧团后台灯火通明。主演杨跃宗边卸妆边举着手机直播:“明天梧桥再见!”屏幕闪过满屏的礼物特效,直播间几千名观众实时互动。剧团的档期表已排至2027年。

在传统戏曲普遍面临市场萎缩、观众流失的困境下,漳浦杨跃宗芗剧团却以年营收破千万元的亮眼成绩,成为民间剧团的“创收典范”。这一逆势上扬的背后,不仅是艺术传承的坚守,更是一场以商业思维激活传统文化的创新实践。

线上突围:

从田间戏台到“云端剧院”

‌面对线下演出辐射范围有限的痛点,杨跃宗芗剧团、丰归芗剧团等漳浦民间剧团以新媒体为支点,通过打造个人IP、直播引流、短视频种草等方式,打开知名度,撬动市场。

杨跃宗芗剧团开设多个抖音账号、视频号,形成新媒体传播矩阵。账号以打造杨跃宗个人IP为定位,通过直播现场演出、后台探班以及弹幕互动等形式增强用户黏性,单场直播观众峰值达万人。同时,借助短视频二次创作吸粉,其中《千里送京娘》《双枪陆文龙》等剧目片段播放量超百万。账号运营5年累计粉丝近50万,其中“80后”至“00后”占有一定比重,实现“银发艺术”与“Z世代”的破圈对话。

借助新媒体平台,剧团逐渐打开名气,闽南地区“酬神戏”的刚需市场也被其牢牢抓住。“不是在演出,就是在演出的路上。”杨跃宗说,剧团差不多天天都有演出,碰上好日子,一天要演两场戏。

在闽南戏曲界,漳浦丰归芗剧团也是不折不扣的新锐“顶流网红”,其打开了短视频和直播带来的巨大流量。2021年,漳浦丰归芗剧团的提线木偶艺人蔡冬梅(阿梅)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在抖音账号上发布了一段表演视频——阿梅一边操作着提线木偶,一边演唱歌仔戏传统曲目《春雨曲》的经典唱段。

人偶合一的表演视频试水数据表现惊人,这让阿梅和团队惊喜不已。之后,他们陆续发布《八闽人祖·王审知》《开漳圣王》《双生情缘》等经典唱段,还创作情景歌仔戏剧短剧《赌妻》,每条视频的点赞量均过万,观看量时常突破百万。“半年内,阿梅的抖音账号涨粉70万。如今,光是阿梅的抖音号就有近140万粉丝,在TikTok等国际社交媒体平台上也有近10万粉丝。”丰归文化传媒策划与媒体运营总监刘艺林说。

关注度的提高,也为丰归芗剧团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戏约。之前,剧团基本只在漳浦演出,很少走出漳州。现在,他们在厦漳泉三地到处演出,每场演出台下观众都站得满满当当。“目前,剧团戏约已经排到了2026年。”刘艺林说。

品质至上:

艺术与技术的交响

走进丰归芗剧团的排练厅,15人编制的乐队正调试乐器,扬琴的清脆与大提琴的浑厚交织,琵琶轮指间流淌着传统歌仔戏的基因,却又不拘泥于程式。

“音乐是歌仔戏的魂,但魂也要会呼吸。”创始人王川军介绍,剧团除使用传统乐器之外,还加入扬琴、大提琴、琵琶等乐器来补充和完善整体音乐表现。为了提升整体效果,他会根据剧情主题和人物情绪来调整音乐的配乐、旋律和节奏,让音乐更富有感染力。

这种对艺术细节的极致追求,贯穿丰归芗剧团每个环节。在演员培养方面,剧团会根据演员的形象、音色、风格为其量身定制适合的角色、唱腔、妆造等。比如阿梅的音色清亮且浑厚,适合唱生角、丑角等男性角色,王川军就根据她的特点对《进宝状元》《兄弟双状元》等唱段进行改编,让人家一听就知道是阿梅的独特风格。在舞台方面,剧团把幕布换成了可展示滚动实景的LED屏幕,舞美灯光会随着剧情而变换,让观众沉浸式观剧。

杨跃宗芗剧团的崛起,则源于对传统艺术的深耕与创新融合。在剧目创作上,剧团采取“经典复刻”与“新编创新”双线并行的策略:一方面,精心打磨《双枪陆文龙》《周仁献妻》等传统剧目,保留原汁原味的歌仔戏唱腔与叙事结构;另一方面,大胆改编《五子挂帅》《薛丁山与樊梨花》等新剧,融入流行音乐与戏曲唱腔,赋予传统故事新的生命力,吸引年轻观众。杨跃宗坦言:“我们像产品经理一样研究剧目,传统戏‘存量深耕’,创新戏‘增量破局’。”

人才培养:

年轻化与专业化并重

杨跃宗芗剧团的成功不仅源于对传统艺术的坚守与创新,更离不开一套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深知“人才即流量”,剧团通过多元化培养路径,构建了兼具传承与创新的青年戏曲人才梯队。

剧团打破传统“科班制”教学模式,采用“老带新”“边演边学”的实战化培养机制。新演员入团后需经历“跑龙套——配角——主角”三级进阶,通过高频次舞台实践积累经验。“剧团还联合漳州艺术学校等机构开设定向培养班,吸纳专业院校毕业生。”杨跃宗说。

该模式成功培育出兼具传统功底与现代市场意识的复合型人才。剧团现有专职演员32人,其中“90后”占比65%,能同时驾驭《双枪陆文龙》等传统剧目和文旅定制新剧。

同样,丰归芗剧团也深谙“人才是戏曲之本”的道理。台湾“小生”陈禹瑄的成长轨迹便是典型案例:从台湾戏曲学院科班出身,到跨界商海,最终被剧团创始人王川军发掘,以“小生”角色扎根乡间舞台。尽管已有30年歌仔戏功底,陈禹瑄仍需从零学习唱腔。剧团为她量身定制台湾曲调,将通俗唱法融入戏曲,既保留传统韵味,又吸引年轻观众。

“剧团对人才的培养绝非‘流水线式’,而是强调个性化挖掘。”王川军说,剧团还为每位演员建立“艺术档案”,记录其声线特点、表演风格,甚至细化到“适合的妆造与角色类型”,形成科学化的人才培养体系。以“百万网红”蔡冬梅为例,剧团抓住其“声线清亮、表演灵动”的特点,将传统木偶戏与闽南语流行元素结合,打造出《拜寿》《安童哥》等爆款剧目,助其登上央视戏曲春晚。

从草台班子到文化IP,漳浦民间剧团的成功实践证明:传统戏曲并非“赔本买卖”,而是亟待开发的“文化富矿”。其敏锐的市场洞察、精准的流量运营、优秀的品质管理及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为非遗活态传承提供了可复制的商业样本。(记者 刘婧 通讯员 林惠卿)

  • 责任编辑:钟舒云   标签: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更多>>漳州热点新闻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东南网授权法律顾问 福建合立律师事务所 毛行熙、陈武、张英琴 律师 电话:0591-87921115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