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水绉 水之风水

来源:东南网 | 作者:李映荷 | 时间:2015-03-25

“风水”,是个自古流传,人们口头不说但心中暗暗敬畏的词语。看起来似乎玄之又玄,依现代科技来看,更像是古时一些能人志士在书中及生活中获得的经验之谈,不过是不想让外行人知晓才掩饰地神秘兮兮罢了。

闽南自古时就江河颇多,蜿蜿蜒蜒的九龙江、晋江连通海港,支流众多且曲折,加之散落各地的大大小小的湖泊泉潭,闽南地界上的风水之谈,自然也就与“水”联系颇多了。

“水飞走则生气散,水融注则内气聚”,短短两句话,“水”在闽南风水中的重要性便显而易见。闽南客家土楼选址中,除了对“山”的

重视,“水”要素就最是重要。“山之气运,随水而行”。何为“气”?以现在看来,所谓“气”不过是自然界的“云”、“雨”,而它们都是“水”之源。如此一来,“气”是“水”的源头,而“水”蒸发凝结又得到“气”,那么“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这句话也就颇有根据了。

有“进水”自然也有“出水”。客家土楼的排水俗称出水,风水中对这“出水”也是讲究繁多。客家“出水”的原则通俗来说就是:不直出、不横出、不后出,要向前曲折如蛇、绕边弯转、缓缓暗泄出去。风水学认为“水属阴,为阳气赖以化身之母;水又属财,乃富庶之征;若敞直无阻而流去,无异于财寿暴耗,以至阳气无依、大虚失固。”通俗说来就是房屋排水若直来直往,暴露地面之上,不仅破了财气,更折了阳气,损害家族命脉。而用曲缓方式聚水,寓意正气财寿恒而不散。因此,传统客家土楼的出水均按风水理论,条条汇聚,一个总出口,暗沟弯曲,绕边转折而去。

客家土楼内部的排水系统七弯八拐,十分复杂。在水流出建筑之前,必须在门厅地下曲折三次,求得“去水有情”,不致于泄气漏财。排水口和暗沟注入水塘口的位置,都是由风水先生根据主人的生辰八字、房子方位、四周地形来决定。下水道常放有乌龟,一方面有风水方面的考虑,放养乌龟以兆吉祥;另一方面乌龟爬动觅食可以疏通下水道,避免水道堵塞。

不仅是客家人,闽南地区的汉氏家族亦重视宅内“水”的分布。“凡宅,左有流水谓之青龙,右有长道谓之白虎,前有清池谓之朱雀,后有丘陵谓之玄武,为最贵之地。”位于泉州东门草铺尾,具有典型闽南传统祠堂特色的泉州洪氏大宗祠就是“水口巽巳,亁亥来水”的好风水之地。

洪氏四祖是饱学之士,颇有风水造诣,石狮宗祠和此处阴宅均由他亲自勘定。此墓为重修,经测,水口巽巳,子山午向兼壬丙(丙子水龙),后龙坤申方来龙,墓在山麓处,右水倒左坤申水过堂,内明堂巽口放水。简单来说,便是水口为巽巳,而亁亥位来水。四祖公认为水口为雌雄鲤鱼交汇处,为保水口不遭后人改变,特在水口处下方做了记号,并告诫后人“水口不能改,改了绝人丁”。

在闽南风水学中,水即是财富,为了留住财气,除选中好的水口之外,还必须建筑桥台楼塔等,增加“锁钥”的气势,扼住关口。作为福建第二大家庙的漳州诏安县秀篆镇王游氏宗祠“龙潭家庙”便是拥有好水口好“锁钥”的宗祠。

水虽对风水八卦的布置有好的影响,但不能不提其坏的方面。闽南近海,尽管古时人们生产生活多离不开海洋,海啸飓风的恐怖却也是人人皆知的。古人不知海啸飓风为自然现象,认为皆邪灵作怪。为了镇压邪灵,庇护百姓,官府或城镇大户便建造能镇煞压邪的风水塔以求平安。泉州洛阳镇万安桥上的五座石塔便是此番用处。据《泉州府志》中云:“万安桥未建,旧设海渡渡人,每岁遇飓风大作,沉舟被溺而死者无算。”后,据风水在此建塔,镇龙平灾,保石桥与行人平安。

风起云涌间,闽南大地已度过千年悠悠岁月。与云,与风,与阳光,流水与自然万物一起生生不息。这片大地上的子子孙孙也在闽南风水的荫庇下平安万福。

风起,水绉,这便是属于闽南的水之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