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南网漳州4月27日讯(本网记者 沈文栋 文/供图)一场悄然而至的春雨,宣告着这个春意盎然的四月,即将画上句号。随着“五一”假期脚步的临近,位于漳州平和县西北部的芦溪镇正紧紧围绕农文旅融合发展这一主题,依托本土“红绿古”三色的旅游资源,着力打造独特的旅游亮点,为乡村振兴持续赋能。 提及芦溪镇的旅游资源,土楼无疑是其中最为闪亮的一张名片。作为该镇“古色”文化的典型代表,近年来,芦溪镇在保留土楼“原汁原味”建筑特色的基础上,不断挖掘土楼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绳武楼便是芦溪镇土楼的杰出代表。 记者了解到,绳武楼拥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享有福建土楼中“最精致的土楼”之美誉。楼中的壁画更是一道令人赞叹的亮丽风景线。游客踏入楼门,便可看到墙壁两旁的壁画环绕圆楼一周,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优美画卷。《福建土楼》一书对绳武楼有着颇高的评价,书中写道:“平和县芦溪绳武楼的装饰艺术为福建土楼最为华丽的典范。” 在芦溪镇,还有着一座古朴的村落——漳汀村。明正德年间,王阳明为入闽除寇,曾在漳汀村驻扎过一段时间,并在此设立巡检司、建立城隍庙。 如今,王阳明带兵平定匪乱的事迹成了村民代代相传的故事,也成为芦溪镇“古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铭记这段历史,漳汀村修建了阳明文化馆。记者获悉,自该馆建成以来,便吸引了周边众多群众前来参观、打卡,了解漳汀村与王阳明之间的故事。 ![]() 作为一片“红色”的热土,芦溪镇还有着浓厚的红色旅游资源。在漳汀村,除了阳明文化馆,还有以“红军桥”——漳汀大桥为代表的“红色”旅游资源,感人的“架桥助红军”的故事便发生于此。 作为军民鱼水深情的重要历史见证,历经岁月沧桑的“红军桥”,多年来一直在诉说着革命先辈们的奋斗精神以及当地群众与红军之间的深厚情谊。随着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红军桥”也吸引了更多的人前来参观、缅怀,成为芦溪镇重要的红色旅游胜地。 同样,芦溪镇的秀芦村也拥有丰富的红色历史遗迹。目前的秀芦村里,已建成南昌起义军秀芦会议旧址纪念馆、农民识字班旧址纪念馆、红军北上抗日誓师广场等。 依托这些厚重的红色“印记”,芦溪镇正持续发展壮大红色文化品牌,逐步形成以挖掘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传统为主线的红色旅游产业。 ![]() 除开厚重的红色文化底蕴之外,秀芦村的稻田里虎纹蛙,则用一声声清脆的蛙鸣,吹响了芦溪镇“绿色”旅游的号角。 作为芦溪镇稻田立体循环农业项目发展的典型代表,秀芦村的村民们借助虎纹蛙除虫、利用蛙粪肥田,构建出稻蛙共生的立体循环养殖模式。在这一模式的加持下,芦溪镇建设形成了一个集农耕文化科普、蛙鱼垂钓休闲、亲子下田体验等多元服务于一体的“欢乐园地”,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休闲体验。 与此同时,芦溪镇也不断挖掘当地独具特色的农特资源,如嫩香可口的芦溪咸菜、浓香醇厚的芦溪红酒等。并在此基础上,精心打造集亲子露营、户外写生、研学教育于一体的乡村“绿色”旅游空间。通过这些努力,如今的芦溪镇,旅游产业经济正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