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谱写帮扶歌——漳州市扶贫开发工作纪实
zz.fjsen.com 2014-01-03 16:45 来源:漳州新闻网 我来说两句
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重大的民生工程抓实抓好,先后制定出台和组织实施了一系列有关扶贫开发的强农惠农政策措施,不断加大扶贫工作力度,积极增加扶贫资金、智力投入。特别是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农民增收,以重点县、贫困村、贫困农户为重点扶持对象,切实打好扶贫攻坚战,走出了一条由给钱给物送“拐棍”、由单家独户“输血”扶贫,到以整村推进为切入点、以产业扶贫为抓手,拔穷根送技术,全盘“造血”的扶贫新路,实现了贫困地区的跨越发展。 整村推进 固本强基 与过去扶贫资金“撒胡椒面”不同,我市积极创新扶贫方式,实施以贫困村为单元,落实帮扶措施、集中有限资金、扶持贫困村整体脱贫的整村推进工程。为此,我市采取“部门挂钩、捆绑资金、干部驻村”三位一体整村推进工作机制,确定省、市、县三级扶贫开发重点村,予以重点帮扶,三年一轮。截至2013年,113个贫困村共筹集帮扶资金5.66亿元以上,较好地促进扶贫开发重点村生产发展、生活改善,让昔日的贫困农民开始走上自立自强的脱贫之路。 整村推进使原本分散的资金形成了“拳头效应”,办成了许多以往想办没钱办的大事。如,扶贫开发重点村共实施推动农村经济发展项目272个,新增专业经济合作组织49个,新办村级经济实体26个,组织各级农业专家服务农业生产1721人次,较好促进贫困村经济发展。特别是第三批省、市重点村,加大创业致富项目推进力度,实施农村创业致富项目52个,增强了贫困村发展后劲,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同时,注重培育村财,采取入股、店面租赁和向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等形式,发展集体经济,这37个村每年可增加村财154.3万元。此外,重点村一大批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读书难、看电视难、看病难、通讯难、住房难、议事难、致富难等系列问题得到不同程度的解决,当地群众切身感受到了支农惠农强农政策带来的好处。 经过整村推进,贫困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根本改变。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到年均万元以上,接近翻一番。第一批省派重点村华安县吉土村,引导农户种植茶叶,发展茶叶种植3000多亩,人均超过1亩,拥有小型茶叶加工厂30多家,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年增长。平和县有46个省市重点村,组织实施基础设施建设、生产发展等项目,累计投入扶贫资金总额1.5亿多元,破除了制约发展的行路难、饮水难等瓶颈,赢得了群众的广泛好评。 造福工程 情真意切 市委、市政府把实施造福工程列为为民办实事项目,不断赋予新内容、新成效。该工程先后解决了连家船民上岸定居,对山区茅草房进行改造,对居住在自然地理条件恶劣、公共服务难以覆盖的偏僻自然村群众实施整体搬迁等群众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和困难。 造福工程危房改造有效改善了山区特别是苏区老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搬迁群众脱贫致富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同时也促进了农村人口合理集聚,进一步加快了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步伐。如平和县九峰镇在实施造福工程中采用搬迁与集镇建设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复兴村、三坑、新山、联峰等偏远山区村、地质灾害点群众迁入镇区城东集建点安置,陆续迁入新居,安心致力于生产的发展。芗城区全面落实九龙江流域内104艘芗城户籍“连家船民”上岸定居安置工作,安置过渡总人数292人。此外,在建房模式上,引导群众打破农房建设“有天有地”的传统观念,推行旧村改造,统一建设公寓式套房住宅,更好地节约利用土地。 2013年全市共搬迁群众8800户,受益人口34755万人。此外,2012-2013年,每年全市确定10个省级集中安置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初步改变有新房无新村的面貌。 (下转第七版) 云霄县东厦镇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利用上级各项扶贫开发政策,不断完善水利、钢构大棚等各项建设,创业农民通过发展现代蔬菜种植,实现高效益。目前,创业园发展面积1.06万亩,船场、东厦、洲渡、佳洲、白塔、埭洋等东厦六个村成为果蔬基地,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6家,带动农户2500多户。 扶贫扶智 助民增收 “贫困地区要发展,主要靠产业发展,靠开发式扶贫,变‘输血’为‘造血’。”记者在平和等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采访时听到当地干部这样说。各地把发展特色农业作为扶贫开发的基础性工程来抓,引导扶持贫困农民调整产业结构。 各县(市、区)立足实际,开展产业扶贫和引导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发展特色产业,致力于农民增收,形成全社会合力扶贫开发的格局。如平和县大力实施西部农业提升工程,推进西半县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大力发展蔬菜、烟叶、药材、花卉种植,推广生态化规模养殖,打造全省最大肉牛生产基地,大大缩小东半县和西半县收入的差距。 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促进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国家扶贫龙头企业福建东方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先后在漳浦县长桥镇、平和县长乐乡等地组建起了双华李、青梅、杨梅等10多个特色农业种植合作社,联结带动农民发展规模化、标准化果蔬种植10.28万亩,带动农户4.48万户(其中贫困户5352户、户均年增收3600元)。国家扶贫龙头企业福建南海食品有限公司每年季节性解决农村贫困户剩余劳动力就业15000多人次,联结企业周边29个贫困村近3000个贫困户,以公司+基地+贫困农户的标准化经营模式,与农户签订种植和销售合同,通过“资金+技术+销售”的帮扶模式,辐射带动周边贫困户8000多户,解决近1200个贫困户卖蔬菜、柚子、荔枝难问题,户均年增收8000元以上。 富了“脑袋”才能真正鼓起“钱袋”。我市扶贫开发按照“扶资与扶智、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的原则,注重人才科技支撑,强化农村劳动力培训。在漳州电大举办贫困村村干部大专学历班,提高贫困村村干部文化程度;在漳州农校举办贫困生中专班,提高贫困生种养技能;在东山组织省定贫困村扶贫开发和劳动技能培训班,提高农村技术骨干科技能力。先后有200多名农村干部、后备干部、农村科技骨干参加学习,有力带动农村智力开发,培养一支扎根农村永不走的工作队。 我市把劳动力技能培训与转移工作作为培训重点,通过“阳光工程”、“山海协作”等项目,劳动部门组织技能培训人数达12.5万多人,转移就业10.9万多人,就业率达87%以上。如“山海协作”项目与厦门合作烹饪培训1500人,就业1300多人,达到了“输转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村”的目的,提高了贫困村劳动力素质,增加了贫困群众收入。 ⊙记者 陈瑞珠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2014-01-02 ]福建省财政2.3亿推动扶贫开发重点县社会事业发展
- [ 2014-01-02 ]三明市加快推进扶贫开发重点县乡产业发展
- [ 2013-12-31 ]泉州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
- [ 2013-12-31 ]国务院扶贫办:扶贫资金管理机制将全面改革
- [ 2013-12-31 ]审计揭示扶贫资金管理使用存在四大共性问题
- [ 2013-12-31 ]审计署公布19个县扶贫资金审计结果 123人被查处
- [ 2013-12-31 ]泉州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
- [ 2013-12-30 ]贫困县扶贫款乱象警示“公地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