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文化:穿越千年 活在当下

zz.fjsen.com  2014-05-28 09:44:45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过去,学界一般认为闽南文化史,是唐代特别是公元700年泉州建城以来1300多年的历史。但在这里,丰富的馆藏向世界展示一个更加悠久、更加引人入胜的闽南文化源头。

    据介绍,闽南文化是以讲闽南话方言区域的人民创造的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陈建中说:“公元260年,三国东吴在今天的南安丰州首设行政管辖中心——东安县,后来这个地名曾改为晋安县、梁安县、南安县等名称。随着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立,闽南得到逐步开发。而随着晋代之后,中原汉人相继成批迁入,原生态的中原文化与闽南早期的闽越土著文化、海洋文化、外来文化相融合,便逐步形成独特的闽南文化,其鲜明的人文特点是崇尚和平自由,敢拼善赢,开放包容,恋祖爱乡。既传承了早期中原汉人的性格,又兼具海洋文化的气质特征。”

    在闽南文化展示中心,记者看到一排西晋太康五年(公元284年)的出土墓砖。墓砖上,绘有仕女抱着圆形琵琶的图画,该乐器是南音演奏的重要乐器,说明至少在1700多年前,泉州南音已有一定雏形,今天的南音乐器定制,成型于盛唐,但在此之前,独具特色的闽南音乐,已经是泉州人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闽南文化在长期发展演变中,形成闽南方言、南音音乐、南戏、南拳以及“出砖入石”为特点的南建筑,被有关学者统称为“五南文化”。当然,除此之外,闽南的乌龙茶文化、陶瓷文化、石雕文化、开漳文化、保生大帝信俗等绵延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也和“五南文化”一起,随着闽南人跨越海峡拓展宝岛台湾、远渡重洋赴东南亚各地垦荒定居、闯荡世界经商而传播到全球各个角落。如今,世界上讲闽南话的人口,达6000多万人。

    闽南文化因为特别具有开放包容的精神,所以在历史上各个时期,都不排斥外来文化,而能与各种文化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在泉州,世界多种宗教,均在这里获得生存和发展。如位于晋江的草庵,主殿里供奉的摩尼光佛,是曾经在中亚、西亚和欧洲盛极一时的摩尼教主佛,如今其发源地已无遗迹可寻,晋江草庵却完好保留了摩尼光佛像。泉州的伊斯兰教寺庙清净寺,建于1009年,更是中国第一个伊斯兰寺庙,至今仍在使用。泉州东岳山上,还完整保留着伊斯兰教主穆罕默德弟子三贤、四贤的墓园(俗称灵山圣墓)。不仅如此,在泉州历史上,中国本土的道教与来自印度的婆罗门教、欧洲的基督教、天主教和平同处一城,从未听说有很大的冲突。

    “也许正因为这种开放兼容的气度,泉州被联合国授予世界多元文化中心,这在全国是唯一的一个。也是泉州在与西安、苏州、杭州等国内名城竞争中,战胜对手,摘得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的重要原因!”泉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陈庆宗告诉记者。

  • 责任编辑:王佳佳    标签: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