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文化:穿越千年 活在当下

zz.fjsen.com  2014-05-28 09:44:45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这座祖庙是典型的闽南红砖古建筑,经历过无数次的修修补补。”苏登波表示,去年以来,在相关部门指导支持下,村民筹集到了款项,重建工程得以在今年初动工。

    资金问题解决后,如何确保重建方案能够尽可能修旧如旧?记者了解到,厦门在拥有文物和古建筑的村都聘请了村民担任文化协管员,作为山后村的协管员,苏登波在村里决定重修祖庙后积极与海沧区文化馆联系沟通,文化馆也邀请北京的古建筑保护专家到祖庙现场指导,还联系了众多具备古建筑维修资质的施工单位竞标。

    “我们把祖庙原有的匾额、木材、地砖等都尽可能保存下来。”苏登波介绍,在专家的指导下,重建工程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预计在下半年就可竣工投入使用,并在农历十月举行每年一度的祭祖仪式。

    “类似集资保护古建筑的案例已经越来越多。”海沧区文化馆工作人员表示,通过鼓励红砖厝业主自筹资金修缮、调动协管员巡查、引进民俗投资专家开发古民居等方法,广泛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红砖民居保护,正在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共识。

    泉州市文广新局副局长林育毅认为,文化是一种渗透到人及其生活、生产环境、娱乐、创造、技艺等方方面面的复合工程,有其独特性和复杂性,离不开其生存发展传承的环境,所以,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既要重视保护典型的点,重要的传承人,还要系统保护其存在所依托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泉州闽南文化保护区建设,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路,统筹点面建设,兼顾人文与环境的原生性、完整性、典型性。

    人们从洛阳桥走过,这座千年古桥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姜克红 摄

    C探索: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

    在晋江流进泉州湾的江海交汇处,就是闻名遐迩的蟳埔渔村,站在岸上眺望,但见海上帆船点点,岸边是一排排闽南风格的红砖民居,燕尾脊,琉璃瓦,红砖墙,显得鲜艳夺目。而在这些房子之间,不时可见到外表装饰着海蛎壳的蚵壳房,房前,常常坐着头戴鲜花的蟳埔阿姨,构成一道独特的民居风景线。

    这种风景,是晋江入海口一带典型的民俗文化生态图。蟳埔地处泉州城区东向面海、环湾发展的核心区域,土地可谓寸寸是金,但泉州市在环湾建设中,特地保留了渔村独特的民俗生活区,并被列入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示范区。

    作为闽南文化发祥地和核心区,泉州1万多平方公里土地上

  • 责任编辑:王佳佳    标签: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