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亚龙在芗城区澎湖路的旧书店里
东南网漳州1月30日讯(通讯员 郑德鸿 本网记者 陈志远 文/图)一年一度的春节就要来到了。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人们在忙碌了一年后,终于可以放松心情,好好地歇一下,尽情享受难得的好日子。亲人团聚,久别的朋友相会,免不了吃一顿大餐,这吃什么怎么吃,成了春节里的重头戏。
由于时代的发展,如今的食品琳琅满目,到超市里走一趟,一般过春节的食品也就办全了。如果想要吃点别有风味的,再找下就是了。所以,吃在今天,已不是什么难题,基本上都能办到。但是,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里,几乎主要的生活物品都是要凭票供应。从当时结婚的“三大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到打火机的火石;从吃的粮、肉、油到用的布、煤、肥皂,甚至是一盒2分的火柴,只要是紧缺的物资,没有票是买不到的。春节时,为了让大家能有点吃的,过一个比平时好点的节日,会特别供应一些食品,临时票就成了最重要的票证。
1981年2月5日,农历春节正月初一,这一天在中国人的记忆中,是什么样的呢?城市居民在过春节吃的又是什么呢?在漳州市芗城区澎湖路3号开旧书店的郑亚龙,保存着一张漳州市《一九八一年春节主要物资凭证定量供应情况表》及一些当年的票证。
一九八一年春节主要物资凭证定量供应情况表(根据图片资料制表)

从这张表格上看,当时城市居民过春节时所需的主要食品,都是要凭票供应。并且,由于当时的城乡区别,只有城市居民才能享受凭票供应。猪肉、肉制品及蛋品、家禽是重头,没有了这些,这餐桌上就没有了“油气”。烟、茶、茶料、饼干、柑桔、瓜子为必需品,客人来了,总得款待一下吧。而豆皮、糯米、精粉、面线,这些平时并不当回事的食品,过春节时总得备点,以在亲戚朋友来时派上用场。至于豆干,也就是豆腐,每人只能买3块。


郑亚龙保存的当年票证
郑亚龙当时一家四人,但因为他户口仍在农场,不属于城市户口,也就没有了城市居民的定量供应,但也可以从中看出当年一般普通城市居民过春节的基本概况。
在这张表格上,郑亚龙记录了当时家里三个有城市户口的成员凭票购买的食品。分别为:猪肉7.00、皮蛋3.00、鲜蛋1.30、肉制品4.00、家禽8.56(鲜鸭6.00、冰冻鸭2.56)、烟2.20(甲等一包0.28、乙等一包0.36)、茶料3.26、特级饼干(1斤)0.98、黄花菜1.98、粉丝1.18、瓜子1.62、茶叶2.30、糯米(5斤)0.83、精粉(6斤)1.32、面线(2斤)0.44、花生油2.51、米粉(10斤)2.70。(价格单位:元)
因为经济条件限制,他家里凭票供应的第5、6、11、12、16、24项没有购买。当时总计凭票购买花了45.18元。另外凭粮证购买了些大米、水产品及蔬菜等,加上其它费用33.86元。
经计算,当年的春节,他家里总计花了79.04元。以当时城市有工作的人月平均工资为40元计,这些开支约相当于2个月的工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