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窑烟不再千米峡谷依旧 漳州田坑窑美不胜收

zz.fjsen.com  2016-06-22 11:07:15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复建的田坑窑炉

东南网6月22日讯(记者 萧镇平 通讯员 林明达 文/图)每一座窑背后都有一个传奇故事,见证了漫长的大航海历史。漳州平和县南胜镇的田坑窑亦然。这里窑虽都不大,大大小小有上百座,但其生产的克拉克瓷却闻名西洋。

数百年过去了,当年的十里窑烟早已不再,其边上千米长的峡谷依旧涧水潺潺,引人探幽。

仿古窑炉刚复原

田坑是南胜镇法华村的一个自然村,离镇区仅2公里远。村子不大,数十幢民宅坐落于山脚下。

从村后的小山坡绕上去,一座古窑炉已经基本修复完成,窑炉从低到高,依山坡而建,窑炉不大,宽五六米,长十来米。

南胜镇政府相关人员介绍,这座窑是依照历史的窑炉原样,采用最传统的材料和工艺复古搭建的,炉体用的是红砖,屋顶盖的是红瓦。

窑炉四周堆满柴薪,仿佛随时可以起火烧制陶器。

在窑炉旁,是一条从大矾山上流下的小溪流,一艘水泥制作的古船模型摆放在溪中,船舷上写着克拉克号,象征着那艘满载平和瓷器、震惊欧洲的荷兰商船克拉克号。

▲田坑窑峡谷

十里窑烟今不再

据介绍,公元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海上捕获一艘葡萄牙商船——克拉克号,船上装有大量来自中国的青花瓷器。因不明瓷器产地,欧洲人把这种瓷器命名为“克拉克瓷”。经过专家10多年来的考证,终于得知克拉克瓷原产地为漳州的平和,古窑址包括五寨洞口陂沟窑、花仔楼窑、田坑窑、大垅窑、二垅窑等。这些古窑址现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包括田坑窑在内的平和窑的崛起,并非偶然。数百年前,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处于原始资本积累阶段,对中国瓷器的需求日益增加,单单靠景德镇制瓷远远供不应求,于是福建沿海民窑应运而生,并发展壮大。在鼎盛时期,这个依山傍水的小地方,竟然遍布着大大小小上百座窑炉。

站在窑炉旁,仿佛能感受到当年的热闹景象:窑工们有些光着膀子,洒着汗水,拉着风鼓;有些用板车推拉着制陶瓷用的红土或高岭土;而更多的窑工们正搬运着出炉的瓷器,这些瓷器将通过漳州的古月港,最终运往西洋。

遥想当年,十里窑烟是何等的火热,如今只留下这些小土堆,还有散落在山坡田间的破瓷片。

千米峡谷挂瀑布

沿着窑炉边上的山涧,漫步而上,是一条狭长的峡谷,两旁高峰林立,溪水清澈见底,数公里长的观光木栈道在峡谷中蜿蜒,将田坑窑址与周边的美丽景色串点成线。

在峡谷中走了10多分钟后,传来阵阵轰鸣的水声。“到双龙瀑布了!”

果然,拐过一道弯后,一条巨大的瀑布挂在眼前,清澈的溪水从天而降,不断溅起阵阵水花。“就是将两个村的景点,都连在一起。”南胜镇政府相关人士介绍,从去年以来,南胜镇以克拉克瓷文化这张名片为载体,融入中央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战略,在田坑窑窑址周边的糠厝村和法华村,连片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并建成天然浴场、水车、鹅卵石小径及观光木栈道、观景台等,通过乡村游的形式,更好地展示平和窑、克拉克瓷的文化。

  • 责任编辑:叶同辉     标签: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更多>>漳州热点新闻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