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民欧建华打造微型五篷船 再现九龙江连家船模样
zz.fjsen.com 2016-11-04 10:49:06 来源:漳州新闻网 我来说两句
20世纪80年代,因螺旋桨替代了风帆,水泥船、铁壳船替代了木船,船民上岸定居,九龙江上的五篷船逐渐消失。今年58岁的欧建华出生在船民世家,日前他造出微型连家船模型,完整再现五篷船的模样。 欧建华展示微型五篷船 以前的五篷船为木船,一般长约15米,宽约2.5米,可载重约6吨。船身隔成大小不等的13个舱室,用于存物;几个舱室为一组,底下有小孔相通,下雨时只要将其中一处舱面打开,就可舀出积水;最前最后两舱室都有一处排水孔,用于把从其他舱舀出的水倒入,漏落到江里;前舱位上有一桅杆,行船时竖起张帆,过桥洞时向前放倒,不用时可卸下;中舱位有一固定的篷,另有四片可前后移动的篷,所以叫“五篷船”。 上岸定居的船民仍保留船上的习俗,漳州疍民习俗已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疍民文化中最重要的载体五篷船,因已消失,一些原始状态的船民生活生产情景,只能靠文字及照片来展示,无法完整呈现,如能再造一艘五篷船,就可为这些传统文化提供展示的平台。只是造一艘五篷船费用较大,造一艘模型是较为合适的选择。2016年8月,有关部门人员辗转找到欧建华,想请他造一艘微型五篷船。 欧建华家几代人都在九龙江上跑运输,其父欧榕不但是行船能手,也是造船好手。欧建华虽然只读了9天的小学一年级,但自幼跟随父亲行船造船,小小年纪就成了父亲的帮手,撑篙掌舵划桨扯帆样样行,同时也掌握了造船的技术。 欧建华对五篷船可谓是了如指掌,但对造一艘按约十分之一的比例缩小的五篷船,却从来没想过。毕竟,一些小部件只有几厘米,而一艘船的部件有几百件,材料各不同,有木、竹、铁、铜、布、线等,而且要用到锯、刨、凿、钻、扎、剖、编、粘、画等多种工艺,要造出一艘令人满意的五篷船,实在难。 半个多世纪的水上生活,使欧建华对五篷船充满感情,也想为后人留下一个真实的五篷船模样。毕竟,五篷船的结构复杂,而且没有留下标准的图纸,后人很难知道其中的细节。而欧建华要做的,是完整再现其原来的模样。 欧建华不会画图纸,但也无须画,一艘船的一板一块、一柱一孔,基本上都在他的脑子里。当然,由于他居住的五篷船已经消失三十多年,有些细节会一时想不起来,以致他做出第一艘船的船体时,感到不满意,毅然放弃,重新再做。好在船民们知道他在做小五篷船,纷纷前来观看,提出各种补充。 为了做好五篷船,欧建华绞尽脑汁废寝忘食。他晚上睡不着,想着各种方法,天一亮就开始动手,一直做到天黑才停止。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一艘长100厘米,宽25厘米,与原船几乎一模一样的微型五篷船,终于展现在人们眼前。放到江里一试,小船平稳地浮在水面,在微风中,扬帆起航了。 细看这艘五篷船,还真令人大开眼界。船上的舱面板,每片都可掀开;桅杆可放倒、可拆卸;帆可张可收,可按风向随意转向;细竹篾编的顶篷与挡板,可前后移动;细竹枝加上个小铁尖,成了船篙;活动自如的舵,长长的桨,沉沉的锚,以及船两侧的撑柱与柱座,船侧的“漳航01”编号,船头的“一帆风顺”,活脱脱就是一艘久违了的五篷船。☉郑德鸿 文/图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