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海程溪:寻民间匠人 让传统手艺熠熠生辉
zz.fjsen.com 2019-10-16 18:10:00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在童年的记忆里,家家户户都有过纯手工编织的竹椅、竹席、竹簸箕、竹斗笠、竹筛、竹篓。随着时间的推移,竹编制品受到了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渐渐退出了我们日常生活的舞台。当这积淀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传统手工艺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的时候,在龙海市西部程溪镇塔潭村,仍有几位出色的竹编手艺人,将竹编这门手艺坚持并延续下去。 16日,记者来到龙海市程溪镇塔潭村拜访了竹编师傅,只见竹编师傅坐在家门口,用灵活的双手掌控着细细的竹篾编织着,薄薄的竹篾在他的手中左缠右绕,每条竹篾似乎都与他达成了默契,从手指缝中飞快地穿进穿出,一件件做工精细的竹编制品就这么神奇地诞生了。 塔潭村竹编手艺人欧阳雪花告诉记者:“我在幼儿园煮饭煮了7、8年,后来不煮的时候幼儿园的老师叫我做一些(竹艺品)给小朋友玩,这个就是幼儿园老师叫我做的,我做给他们玩的。这个就是提篮,以前上山在装米,有时候用来买盐巴,装盐巴的容器,现在就是做起来给小朋友玩。” 据了解,程溪镇塔潭村于今年举办了首届“寻民间匠人”活动,全村共有73位匠人带着两百多件的竹制品参加展览评选,本次参赛的作品中有许多已渐渐的退出了我们日常生活的舞台。竹编师傅告诉记者,竹编工艺大体可分起底、编织、锁口三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精益求精。 塔潭村竹编手艺人欧阳高水告诉记者:“这次村里面举办工艺品比赛,我评到了一等奖,这个工艺品做起来比较复杂,从这个很细东西,从里到外要用五种竹条,所以很麻烦,也很费时,现在要学这个也相当困难,要长时间来学才学得会,不是一两次就能做起来的,因为这个比较大,所以缝隙比较小,缝隙小,竹篾细,所以这种篾比较难编,要编好几次。” 欧阳雪花还说道:“塔潭村举办了竹编比赛,我也带了两件作品去参赛,获得了二等奖,也希望我们村能多举办这样中活动,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塔潭有这种竹编手艺。” 据了解,竹编工艺从材料的选择到编织,每一道工序都要严格准确,竹编师傅告诉记者,想要做出精美的竹器,从选择竹子开始就要严格把关。 塔潭村竹编手艺人欧阳高水介绍道:“竹子要选择比较竹节比较小的,比较软的。太粗的、太硬的、年长的竹子都用不了,大概选择在五六寸的竹子才能做得了,我们这里的竹子是可以适应的,做这种副业是可以的。” 记者随手拿起竹编师傅制作的一个竹器看了看,只见竹器的表面光滑细腻,底部棱角分明、造型优美。竹编的每一个步骤都在考验竹编师傅的功夫,破篾是编竹器的准备工作,也是考验竹编师傅功夫的一道重要工序。这样的手艺,除了要靠手腕的力度和捏劲,还要靠几十年来的经验,才能保证竹篾厚薄、粗细均匀。 据了解,竹编是一门集实用与审美于一体的独特技艺,塔潭村竹编手艺人也希望能发挥塔潭的优势,提升竹编工艺的水平和产品品质,把竹编变成既保留着传统文化韵味又充满现代艺术气息、具有观赏价值和使用价值兼具的竹编工艺品。 程溪镇塔潭村党委书记欧阳志勇告诉记者:“我村地处龙海市西部山区,有万亩的竹林,像这种竹林我们有一万多亩,长期以来,只靠村民的编织手工艺,还有原竹来获取低效的经济收入,近年来,由于建筑工地手脚架被金属材料所代替,原竹出现了严重滞销,还有平时的竹制品生活用品也逐渐被淘汰掉了,所以严重影响了村民的收入,为了改善我村农业经营模式,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下一步,我们准备成立农业合作社,把这些优异的手工艺人集中起来,搞农业化生产,还有组织这些艺人,送进学校,把学生也培养一些兴趣爱好,使我们这个优秀的传统手工编艺走进社会。” (林惠宝、郭小慧、简坤申)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