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中古音长泰方言:梦回唐朝 千年古调皆入喉
zz.fjsen.com 2019-12-11 18:15:00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打手刀,剪纱锣!”“青箬笠,绿蓑衣!”“道可道,非常道!”……熟悉的“中古音长泰方言”吟诵,梦回千年,交织着穿越时空的乡愁。 12月10日,在一个冬季的清晨,阳光和煦,笔者走进长泰县马洋溪中心小学。在活动室内,每周既定的“中古音长泰方言”活动课堂如期上演。 身着汉朝学童装束的小学生正深情演绎唐代私塾课堂上的情景:“先生”一手持书、一手握着戒尺,信步在学生间摇头晃脑地吟诵诗书;席地而坐的学生们则手捧诗书,在“先生”的引领下,跟着摇头晃脑地吟诵起来…… “长泰方言在闽南话中保留更多中古音的因素,是中国中古汉语中的文化遗产,也是研究中古音的’瑰宝’。”漳州市政协文史研究员、长泰县方志委主任科员林冠福说道。“对少儿传授语言,必须是‘三语齐教’或‘双语’并行(长泰话、普通话、外国语都教授,或长泰语、普通话对照讲解),使长泰方言‘瑰宝’代代相传。” 据林冠福介绍,1000多年前,李白、杜甫、白居易使用的全国性规范化语音,被叫做“中古音”(又称“京城音”)。随着明代迁都北京,中古音被北京音掩盖,逐渐被同化,在岁月的长河中,中古音一度被语言学家认为已经在民间失传。 2019年年初,台湾台中社口国民小学的师生及家长代表一行共80余人抵达长泰县,开启他们为期三天的海峡天使闽台校园文化交流活动。在马洋溪中心小学,台中社口中心小学的师生们参观了校园文化走廊,并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参与了有趣的中古音活动课堂。中古音情景剧《咱厝的声音》海峡天使闽台青少年文化艺术交流晚会的舞台。 “一人苦一项,无人苦相同。”“在家靠父母,除外靠朋友。”“中古音长泰方言”活动课堂上传出耳熟能详的民间谚语,从一而终,师生吟诵诗书的语言,是用闽南方言长泰话,即唐朝官话进行的。 据《长泰县志》记载,长泰是中古保存比较完好的角落,著名的闽南民谣“天黑黑,要落雨”,长泰人读起来便大不相同。这是由于长泰方言中保留着古音“eu”(音似“诶乌”),这是中古音的一大特征。 在1991~2007年间,长泰方言基本上无变更,但由于社会变化、经济发展、事业兴旺,人口变动等因素,长泰方言也在微变着,只不过是因为它极为缓慢的“天长地久”的积淀的形式,在潜移默化地进行着。因此难为一般的人(非专业人士)所察觉而已。 厦门大学林宝卿教授说:“闽南方言较原始地保留了中古音的特点。”很多资深研究者认为,“作为闽南方言之一的长泰话,保留更加初始和完整,堪称中古音的‘活化石’。现在长泰人说话,就像跟李白杜甫说话一样!” 马洋溪中心小学于2009年率先开展“中古音”教学活动。活动以“中古音”长泰方言为特色,结合传统礼仪表演,重在颂扬与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主要以国学经典和表演艺术两方面为重点进行教学。如今,“中古音社团”已成为马洋溪中心小学重要的特色办学之一。 “2014年起,我校进而成立中古音活动社团,为全力弘扬中古音长泰话的文化魅力,我们不仅把中古音国学经典装裱成框,挂在教学楼走廊上做成文化墙,还利用学校广播站在课间播放中古音诵读,全力营造浓厚的特色校园文化。”社团负责人肖尧书老师介绍道,“我们截取如《论语》《诗经》《漳州学子三字经》等国学经典中的名句、名段及长泰民间谚语、长泰民间童谣整合汇编,再将它们逐字标注中古音音标。最终有了中古音乡土教材。如今,学校自己编撰的中古音乡土教材已走进校本课程,成为孩子们喜爱的课堂。” “《尚书·舜典》载:‘诗言志,歌永言,声依律,律和声。’点出了语言和音乐之间的密切联系。语言是音乐的基础,而音乐又是语言的延续,语言的尽头是音乐的开始。闽南中古音反映了汉语言的历史变迁,记录着先民们生动的历史生活片段。”龙人古琴研究院讲师黄志禄说道。 黄志禄说,古琴同样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记录着历史上最鲜活的乐曲,反映出中华文化精神内涵。马洋溪中心小学设立有古琴社团,同时在校园里推行闽南中古音的学习实践,也把闽南中古音与古琴音乐相结合,用古琴伴奏,用中古音演唱诗词。这样的实践,有助于青少年儿童更好地认识传统,从中汲取精神营养,感受美好的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民族文化自信,更好地成才成长。 40年前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师从著名音韵学家、社科院教授谢石鳞教授的长泰县一中退休教师杨竹安,经过数十年的潜心研究,作出结论:“长泰方言完整地保留着中古音的基本特点,是研究中古音的‘活化石’,是中华民族古文化的一大瑰宝!”。 “几年来,我们为提升教学水平,不仅请教了厦门大学中古音专家林宝卿教授,还聘请资深研究者杨竹安老师为课堂的校外辅导员,为中古音教学提供强大和专业的知识理论支持。”郭文中校长说道。(王文强文/图)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