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瓜不“苦”!长泰小农场“种养加”模式酿出生态“甜”

zz.fjsen.com  2025-07-18 16:30:19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工人正把采收回来的山苦瓜倒进筐中

小农场里能“长”出什么样的生态循环“金果子”?在长泰区陈巷镇美彭村的天桥果蔬家庭农场,潜藏着一套独特的“种养加”模式,让小小的山苦瓜在这片土地上“玩”出了大花样。

“种”出生态,还原共生平衡

盛夏七月,正值山苦瓜采收期,走进农场,先撞进眼里的是连片的平架,近两米高的水泥立柱搭起的“空中走廊”上,藤蔓攀援缠绕,巴掌大的绿叶间,挂着一个个青翠玲珑的山苦瓜。

这些正是农场主蔡旸晖2016年从省农科院引进的品种——“如玉45号”,由福建本地山苦瓜与日本苦瓜杂交选育而成。

“这么小的苦瓜能卖出啥好价钱?”刚引进时,不少人觉得这小苦瓜不起眼,但在蔡旸晖看来,“如玉45号”是只“潜力股”,高含量的皂苷就是它的“底气”。虽然个头小巧,但其的皂苷含量是普通苦瓜的四倍以上,且抗病性强,耐寒耐热性佳,采收期可长达6个月。

为了给山苦瓜创造更好的生长条件,农场采用了平架式栽培。这种栽培方式让每一片叶子都能充分享受阳光,最大化光合作用,显著提升了苦瓜的品质。

而瓜架之下,杂草肆意生长,欲与苦瓜“并肩而立”。这并非疏于管理,而是蔡旸晖精心打造的无农药、仿野生种植方式。

“山苦瓜在原生环境里本就是与杂草共生的。我们坚持仿用有机肥替代,还原其最自然的生长过程。”蔡旸晖解释道。这些杂草还是天然的虫害隔离带,有了“家门口”的丰盛“自助餐”,虫子也无需“长途跋涉”啃吃苦瓜。

“养”成闭环,串联循环链条

瓜田杂草单靠虫子自然消耗不完,这一点农场自有妙招。

每天清晨,工人们会将从苦瓜地里收割的杂草运往农场的微农场生态实验室。那里,近200只家禽正翘首以盼,这些新鲜杂草便是它们的美味伙食。

实验室棚舍的地面上铺着厚厚的椰糠,吸味儿又透气。对于农场而言,椰糠是个宝,如同天然海绵,既能有效吸附家禽粪便,减少异味,又能疏松土壤,让土壤透气性更强,改善团粒结构,防止土壤板结,是构建健康土壤生态的关键一环。经过收集发酵,这些曾经“烫手”的动物粪便摇身一变,成为滋养苦瓜地的优质肥料。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探索可持续、对环境友好的生态农业。”2017年,蔡旸晖与外国专家合作建造了微农场生态实验室,尝试通过养殖蚯蚓、家禽等方式改良土壤,提升地力,实现种植苦瓜无须施肥而达到有机或类似有机的标准。

经过多年实践与优化,从杂草作为家禽饲料,到家禽粪便经过发酵成为种植肥料,再到肥料反哺苦瓜生长,天桥农场的“养殖-肥料-种植”的生态循环模式日益成熟。这套环环相扣、生生不息的系统,既守护了环境,又提升了产品品质,形成了一个高效且可持续的生态循环链。

“加”值增效,延伸产业链条

生态循环模式的成功实践,不仅保障了山苦瓜的高品质生长,更为其价值提升开辟了多元化的“出路”。

新鲜的苦瓜凭借着独特的口感和高营养价值,成为各大饭店的“抢手货”。而在农场的加工车间里,另一批山苦瓜则开启了深加工之旅。早在2013年,蔡旸晖就开始思考如何突破鲜瓜的季节限制提升苦瓜的附加值、延长“保鲜期”、拓展市场空间。于是,他将目光投向了苦瓜深加工——苦瓜茶。

“当时市场上的苦瓜茶种类不多,我就想,自己种苦瓜,为什么不试试做苦瓜茶呢?”说干就干,蔡旸晖开始了漫长的工艺摸索。从严格挑选原料苦瓜,到精准控制切片厚度、烘干温度与时间,再到炒制火候的把握,每一个环节他都亲力亲为,反复试验调整。功夫不负有心人,2016年,他的苦瓜茶产品成功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并注册了“福菜缘”商标。

如今,“福菜缘”山苦瓜茶不仅在当地销量可观,还走出了国门,在海外也有不错的市场。据悉,每年该农场鲜品苦瓜理论产量241吨,整体产值可达400万元。“福菜缘”山苦瓜茶还荣获9大类商标注册和12项实用新型发明专利,农场也获得了“福建省无公害农产品蔬菜基地”“福建省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全国基层农技科技推广示范基地”等称号。

“现在也有来自北京、山东等地的同行专程来学习这套模式,”蔡旸晖笑着说,“看着大家把这套模式带回去落地生根,我打心底里高兴。农业本就该抱团向前,让更多人尝到生态农业的甜头,这条路才能越走越宽。”

这个200多亩的小农场,用“种”出的苦瓜、“养”出的家禽、“加”工出的产品,编织出一条从土地到餐桌的生态链,不仅把寻常山苦瓜酿成了生态循环的“甜果子”,也种出了乡村振兴的新模样。正如蔡旸晖所说:“农业不只是‘春种秋收’,把种养加串起来,小农场也能有大作为。”

天桥农场的生动实践,正是长泰区陈巷镇推进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陈巷镇立足农业大镇资源禀赋,聚焦资源高效利用、面源污染治理等关键环节,全力推广“种养加一体化”模式。除天桥果蔬外,妙韩果蔬、明德蛋鸡、牧野欢谷等市场主体也纷纷涌现,共同探索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新路径。

据悉,下一步,陈巷镇将持续深化这一模式,着力打造更多示范样板,推动形成“点上开花、面上结果、区域联动”的一体化发展格局,最终实现产业增效、农民增收,让生态农业的“甜头”惠及更多乡亲。(郑晓梅 戴婷婷 文/图)

  • 责任编辑:陈志远   标签: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更多>>漳州热点新闻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东南网授权法律顾问 福建合立律师事务所 毛行熙、陈武、张英琴 律师 电话:0591-87921115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