坂里乡:从“种植焦虑”到“多元增收”的乡村变奏曲

zz.fjsen.com  2025-07-31 16:08:37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仲夏时节,沿着蜿蜒的山路驶入长泰区坂里乡丹岩村,沿途成片的芙蓉李、七指毛桃树,青绿色的果实坠弯了枝丫。转过山坳,梨花驿站门前正提升改造中,通过玻璃橱窗里透出“小桂林乡村咖啡馆”的红色标语——这个曾被“种植难”“增收慢”困扰的小山村,正用一组组鲜活的变化,谱写出乡村振兴的生动乐章。

“凭经验”到“学技能”新农民玩转“新农活”

“家人们看过来!这是刚摘的芙蓉李,咬一口酸甜爆汁……”6月25日下午,丹岩村梨花驿站的直播台前,村民杨晨蓉举着手机,熟练地展示着筐里的李子。手机屏幕上,订单提示音“叮叮”作响,不到半小时,200斤李子就卖空了。

“以前种李子全靠‘看天吃饭’,现在得看‘数据吃饭’。”杨晨蓉坦言。

2025年上半年,驻丹岩村的区级科技特派员张丹津联合多个部门组织开展“科技助农”直播培训,得知消息后,杨晨蓉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报名,没想到这一试就“试”出了新门道。

“老师教我们调镜头、设计话术,还讲怎么用手机测土壤湿度。”现在,杨晨蓉不仅卖自家李子,还帮邻居代销七指毛桃干货,“上个月光直播就多赚了3000多块!”

像杨晨蓉这样的“新农人”,丹岩村还有不少。今年以来,张丹津组织开展了智慧农业技术培训4场;“福建省全民科学素质网络竞赛”活动中,30名多名参与者领到“科普中国”APP软件中的小礼品,近百位村民每天答题学知识,连70岁的张奶奶都成了“竞赛达人”。

“现在村里聊天,没人聊‘今天下雨不’,都聊‘今天直播卖了多少’‘这个种植数据咋看’。”张丹津笑着说,“科学这东西,真成了咱村民的‘新农具’。”

“单打独斗”到“抱团取暖”小山村串起“大旅游”

丹岩村的变化,不止在田间地头,更在山水之间。

沿着新修的柏油路前行,小桂林的潺潺流水声飘着孩童嬉戏间的追逐笑语,正达村的禅峰居民宿飘出饭菜香,高层村的天绘园里,孩子们正跟着画家学画荷花——这些曾经各自为战的“散景点”,如今被一条“农旅研学精品线”串成了“金项链”。

这条“项链”的背后,是坂里乡“跨村联建”的巧心思。近年来,丹岩村联合高层村、正达村成立“农旅研学”联村党委,把闲置的小学改造成民宿,把荒废的古厝修缮成手作工坊,还引进了鸬鹚里的乡村旅游公司负责运营。

“游客来了,既能摘芙蓉李、住梨花驿站,又能学画荷花、体验打糍粑,一条线玩下来,吃住行都不用跑远。”联村党委负责人介绍,今年上半年,这条线路已吸引游客8000多人次,村集体增收5万元,带动50户村民户均多赚4000元。

如今,有了“新身份”的杨晨蓉,她的民宿直播间俨然成了“丹岩特产代销点”;而在梨花驿站,深耕书画领域多年的高鸿在此落户,教游客写起了书法,他笑称:“以前闲得慌,现在比上班还忙乎!”

从“种植焦虑”到“多元增收”,从“面朝黄土”到“触网生金”,丹岩村的蜕变,是政策支持的春风,是技术创新的雨露,更是村民们“敢想敢干”的汗水浇灌的结果。

“当科技特派员可不能只当‘技术搬运工’,得给乡村产业当‘设计师’!”这位扎根基层的科技特派员最近又有新动作——接下来,张丹津还将全力推动“丹岩梨花驿站”项目与高校正式签约落地,同时拓展与科研院所的产学研联动,用科技“金手指”点化传统梨产业,让创新真正成为打开乡村振兴之门的“魔法钥匙”。(叶苑涛)

  • 责任编辑:陈志远   标签: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更多>>漳州热点新闻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东南网授权法律顾问 福建合立律师事务所 毛行熙、陈武、张英琴 律师 电话:0591-87921115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