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南网3月7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林晓琪 张伟华 文/图)在漳州市龙文区蓝田镇西坑村天宅社林氏宗祠,悬挂着一块“敬恭桑梓”牌匾。这块牌匾,见证了龙文抗日第一归侨烈士林思温的英勇事迹。
林思温,1892年出生于印尼爪哇,是明清以来第一批从海外归国的侨生。回国后,开始了那充满惊险和传奇的人生:曾参与北伐战争,后被任命为漳州市长泰县县长、漳州市警察局局长等,厦门沦陷后,他还潜入孤岛,策划爆破日本领事馆,最终因出现叛徒而功亏一篑,被捕后,他宁死不屈,惨被腰斩。
为了纪念林思温,至今在厦门五通灯塔公园内小山岗上,还有为他立的纪念雕塑。
敬恭桑梓归侨在宗祠享礼遇
昨日,在龙文区蓝田镇西坑村天宅社林氏宗祠内,一块“敬恭桑梓”牌匾悬挂在屋梁上,特别醒目。牌匾两边写着“福建省剿匪总司令张贞(已模糊)为本部上校军事参议林思温立”。
漳州市文史工作者林盛发介绍,1927年,林思温参与北伐战争,英勇善战,1929年,他跟随张贞回到漳州,心念家乡,回祖籍地天宅社时,张贞为他立的。“林思温回到家乡后,解救了不少家乡人民”,林盛发说,当时,天宅村有10多名村民被抓,林思温出面进行交涉,后来10多民村民被安全送回。此后,很多村民怕被土匪伤害,纷纷投奔他。
天宅社67岁村民林阿食的父亲就是其中一名。林阿食回忆,他父亲曾是林思温的贴身卫兵,他曾听父亲提起,林思温曾亲口向他讲述一段他1927年参加北化战争中汉口攻城战的一段惊险经历。
在汉口攻城战中,刚从保定军校毕业的林思温身先士卒,率先爬上了人梯攻城,由于兵员不足,无法攀上城墙。关键时刻,他灵机一动,叫士兵解下系在身上的腰带,系上铁砣,用力一抛,将它卡在城墙上,然后抓住腰带,趁势爬上城墙,与北洋士兵展开了激烈的殊死搏斗,最终攻占了汉口城。

不徇私情老县长说情也没用
林盛发说,1932年,林思温被任命为长泰县县长,但因红军进漳,他当时并没上任。1934年,他跟随张贞等多人前往南洋各地,宣慰侨胞。此行让林思温见到阔别多年的长辈师长、亲朋故友,回到久违的老屋旧厝,也更加激起他报效国家、造福桑梓之志。
返国后不久,他随同张贞回到了漳州。
据天宅社林港河老人回忆,1936年,林思温担任漳州市警察局长。由于他出身南洋,凡事比较认真、硬直,办案大公无私,不徇私情。据说,有一次,蔡竹禅老家蔡坂村的亲戚聚众赌博,被捉到警察局。蔡竹禅出面向林思温求情,本以为借着同乡关系,且此前毕竟他曾经担任过龙溪县长的面子上,能放一马。没想到,林思温根本不买这个账,大声喊道:“要讲理,就到警察局好好讲;要论势,不妨到黄埔军校去。”碰了一鼻子灰的蔡竹禅,只好悻悻而去。
厦门沦陷他潜伏后英勇献身
林盛发说,1938年5月,厦门沦陷,此时身处前沿的林思温主动请缨,潜伏孤岛。“此举非常危险,但当时很多不知情的村民误以为他去厦门当了汉奸,纷纷唾弃他。”
曾和林思温一起参与抗日的战士石宝太生前回忆,兆和组组长、兆和酱油厂经理陈清保,以兆和酱油厂为据点,从事秘密抗日活动。其中兆和组有机关、情报、行动组等之分,林思温就在情报组。“当时,林思温策划爆破日本领事馆,策划得很周密”,林盛发说,不幸的是,兆和组发生了内讧。叛徒将该情报向日本驻厦门领事馆警察署告密。1940年6月17日上午11时,日警察署人员抓走了陈清保、林思温等20多人。
1943年1月13日,被捕2年多,林思温、林添丁等4人宁死不屈,被处以惨无人道的极刑——腰斩后,还被抛尸荒野。这就是著名的“兆和惨案”。“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捍卫祖国,写下了他一生中辉煌、悲壮的一页”,林盛发说,林思温牺牲后,村民都为村中出现这么一个英雄人物而自豪,如今立在林氏宗祠的那块牌匾,成为了天宅村村民们的骄傲,这块牌匾也一直激励着村民要爱国爱家乡,要把家乡建设得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