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华安石井四方形石土楼遐福楼的前世今生

zz.fjsen.com  2014-04-24 09:45:14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四方形的遐福楼

遐福楼边即是大峡谷

构造独特的遐福楼

 

  东南网漳州4月24日讯(通讯员 黄阿彬 陈华铭 李跃平 陈佳平 本网记者 吴玉平)在海拔800多米的闽南山区华安县湖林乡石井村,在村西北部虎形山上,有一座被誉为“空中蜡烛”的四方形石土楼--遐福楼,其构造独特,保存相对完好,堪称八闽奇观。

 

  石土楼易守难攻,楼里和谐,人丁兴旺,住户最多时达20多户、200多人。随着时代变迁,这些年来,楼民逐渐搬离,有的在村里新村点建新房子,有的因打工、经商等举家迁到外地。

 

  去年底,楼内最后一位住户——78岁的老木匠陈天德搬离石土楼,外出投靠儿子。从此,石土楼厚重的木门紧闭。

 

  4月22日,笔者慕名前往,探寻这座石土楼的前世今生,追寻一些鲜为人知的尘封往事。

 

村民双手拉动遐福楼大门内直径约20公分的门闩

 

  清朝印尼华侨陈兴盒回乡兴建石土楼

 

  遐福楼三面临山,背靠海拔1500多米的福鼎峰,正前方是一个大峡谷,宛如一棵蜡烛矗立在平台上,四周茂林修竹,绿树掩映,峰峦叠翠,相映成趣,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距今已189年的遐福楼,冬暖夏凉。整座方楼占地近1000平方米,楼高10.3米,分上下两层,四周外墙全部由方块石干砌而成,墙基宽1.4米,至顶部宽0.42米,自下而上呈梯形;楼内用夯土墙隔成32个开间,楼门牌匾“遐福楼”三个大字用篆书写成,端庄大方,遒劲有力。

 

  据说,遐福楼系印尼华侨陈兴盒出资兴建,当时他漂洋过海去到印尼,历尽艰辛,从码头搬运、摆小摊直到经商,生意越做越兴隆,直至万贯家财,后来回乡,决定在虎形山上建造一座大厝。为了防御匪盗,外墙全部用石头砌成,于清朝嘉庆乙酉年(1825年)落成,历经十二代,后裔达500多人,有100多人旅居海外。

 

  楼里走出爱国爱乡华侨陈步青

 

  楼民先后旅居海外,印尼华人陈步青就是较为出色的一位。陈步青又名有庸,1911年9月出生在遐福楼。

 

  12岁时,他遵照父亲意旨,出洋谋生。在印度尼西亚他从事“花裙”生意,整天周旋在商海中。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苦跋涉,陈步青终于实现了“财丁两旺”的夙愿,身边有12个儿女,40多个孙子,内心深感欣慰。

 

  陈步青是一位爱国爱乡的华侨。1981年春,当他得知华安侨联要创办服装厂和兴建华侨旅行社,他当即捐资1万元港币。1983年,他回乡探亲,捐资购买一辆丰田12座位的面包车(价值人民币5万元),送给县侨联作为接待用车。1984年,陈步青为建设华安华侨旅行社捐资港币2万元。

 

  1985年回乡探亲时,陈步青提议开通湖林赤格至石井土楼的道路(总长4.7公里,需投资人民币17万元),并捐资10万元。石井公路的开通,极大的方便了乡亲的生活、生产,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同年,陈步青再次捐资2万元人民币给华侨旅行社;并与其它21位侨亲捐资3万元给修缮文物保护单位“四宝祖殿”。1993年,湖林乡修建横跨九龙江的西陂大桥,陈步青先生毅然捐资7万元港币,同时还发动海外侨胞捐资助建。

 

  2004年12月19日,陈步青先生在印度尼西亚病逝,享年93岁。陈步青先生热爱家乡公益事业的义举,深得故乡党委、政府和人民的赞颂和怀念。

 

  区干部守楼战匪三天三夜

 

  遐福楼有这样一段可歌可泣的战斗故事。据《华安党史资料》记载,1950年5月10日,驻湖林村工作的四区副区长刘兴芝得悉云山事变(5月9日),他立即率区干部、民兵十多名奔赴云山支援。

 

  路过石井村,遭陈万物股匪及云山、岭埔的叛乱匪徒二百余人包围,刘副区长和区干队队长曾阿团,果断地把队伍拉进石井土楼。顿时,电话线被切断,失去了联系,楼内十九名干部、战士浴血奋战。夜晚,土匪乘天黑在楼的大门上浇火油,妄图烧开大门,当即被战士发觉,战士一边扔手榴弹,一边枪击,使土匪始终不敢接近大门放火,胜利保住楼房。

 

  为加强防御,干部、战士在楼里用石头堵住了大门,准备坚守。但土匪不甘失败,埋伏在附近的山上,多次喊叫诱降,刘副区长指挥若定,十多位同志团结一致,英勇战斗,与土匪熬战三天三夜,第三天夜晚,刘副区长率干部、战士乘敌不备而突围。这次战斗中,李世琛、张玉成、林德木三位战士英勇牺牲。

  • 责任编辑:王佳佳     标签: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